•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归来

    归来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大陆2014

    主演:周奕娈 

    导演:张好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狂蟒之灾2024

    • HD

      八角笼中

    • 全08集

      我们是幸运儿第一季

    • HD

      完美革命

    • 超越

    • HD中字

      霸王别姬

    • HD中字

      放牛班的春天

    • HD中字

      忠犬八公的故事

     剧照

    归来 剧照 NO.1归来 剧照 NO.2归来 剧照 NO.3归来 剧照 NO.4归来 剧照 NO.5归来 剧照 NO.6归来 剧照 NO.16归来 剧照 NO.17归来 剧照 NO.18归来 剧照 NO.19归来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农村孩子玉龙由于种种原因,逃学出走,李老师能否将他救赎挽回。

     长篇影评

     1 ) 生活比电影残酷多了

    评价《归来》之前,我想先从另一部电影说起。倘若不是经历这件事,也许我对张艺谋的电影会有不太一样的看法,或者秉持一个较低的衡量标准。 2008年,谢晋导演去世,不少城市都举办了回顾展,我得以在大银幕上观看了“反思三部曲”(《牧马人》、《天云山传奇》、《芙蓉镇》)。这其中,以《天云山传奇》的观影经历最为难忘。难忘的原因倒不是因为我看哭了,实际上,一旦涉及到对电影的严肃评价,那么,眼泪是绝对廉价的一种存在。因此,我对《归来》前期的泪雨宣传实在是不以为然。 放映时,不知道是拷贝老化还是敏感词过滤,反正中途突然断片。一个老者突然站起来,大声斥喝着要退场。他说,他是一名还没平反的老右派,《天云山传奇》就应该年年放、天天放。他今天特地来看,不想如此扫兴。老者言辞激烈,场内其他中老年观众把他劝下,这时放映又好了。 放映结束后,这名老者依然情绪激动,边说边哭。他说,右派有55万,儿子去世都没能看上一眼,共产党亏欠了太多……周围人听得心酸不已,纷纷上去安慰他。 关于那些被拭去的眼泪,我更愿意相信,老者的眼泪不仅仅是为电影,而是为了那些被摧残的生命——包括他自己。那一声声绝望的呼吁,令我想起了《华丽的假期》里的一幕:主人公在无人的街上大声喊着,请不要忘记我们。这部韩国电影浪费了一个好题材,却不妨碍我记住这一场景。 请不要忘记我们。 这大概是对《归来》的最高评价,不需要眼泪决堤,不需要道德绑架。 2013年中国导演协会表彰大会,冯小刚态度鲜明地表达了对审查的异议和不满,希望有关部门能放开一些题材禁区,矛头直指文革。2014年四月,奥利弗·斯通口不择言,称应该拍摄文革,戳破了中国电影蒸蒸日上的真实谎言。这一年间,张艺谋迅速拍摄了一部涉及文革题材的电影,名为“归来”。 《活着》时,福贵的悲惨命运到文革处戛然而止。《我的父亲母亲》,文革背景隐隐绰绰,朦胧难懂。而到了《归来》,文革依然只是一个电影的开场序幕。如果对比三十年前的谢晋,那么,在反映文革题材的尖锐程度上,中国电影不仅毫无进步,而且还有退步之嫌。 有人说,谢晋模式的糟糕在于道德感化,在于把天大之仇变成了个人恩怨。那么,《归来》的毛病就更加明显了,它把反右和文革的伤痛变成了两个人的苦难,三口之家的生活琐事。观众从中只能体味无助的悲苦,发出无力的喟叹,就像那把出不了手的勺子,立意上未免流俗。电影当然可以拍成悲剧,然而,悲剧也有高下之分,更有力量的差异。只是在现阶段,张艺谋和中国电影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当电影直接舍弃了陆焉识和冯婉瑜的人生跨度和情感铺垫,《归来》的重头戏变成了传统的室内家庭剧,一幕接一幕,与造成沉痛创伤的时代毫无干系。相比真正的电视剧,它显然来得紧凑、黑色和戏剧。可是,这等级别的玩意,根本不需要张艺谋出手,冯小刚足以胜任。 对我而言,《归来》真正能看的部分大概就是文革序幕,因为先于陆焉识的个人遭遇和家庭悲剧,我已经自动脑补了无数惨绝人寰的故事。那些故事完全不需要借助影像,只需白纸黑字几行,足以让人哑口无言。与这些故事相比,《归来》试图引出文革记忆的努力,变成了闯关失败的游戏。我当然也记得结尾的铁栏,文革的受害者永远被锁在了记忆的深处。可是,我想看到的不是笼中的陆焉识和冯婉瑜,而是笼中的中国人,被记忆所流放,被自我所驱逐。 对张艺谋而言,《归来》的摄影毫无功力可言,有人或名曰“返璞归真”,一语道破了这是一部品质真诚的电视剧。以往偏爱的大红大绿,只留在红宝书、芭蕾舞和红色娘子军。只有在这些画面里,你会觉得张艺谋的影像是有煽动力的,依然有《红高粱》的野性,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欲语还休。甚至你还能想起《我的父亲母亲》里面,章子怡身上的大红棉袄。这么一部减法做尽的片子,居然还整出了一个4K拍摄的名堂,实在是南辕北辙。如果真有花了这笔设备钱,还不如拨给化妆组和视效组,这样陆焉识和冯婉瑜的老年妆看上去也许会更加真实可信。至于冬天,看上去应该也会更加的寒冷。 再到煽情上,除了起音乐和飘咏叹女高音,《归来》已经想不出其他办法了。单说陆焉识一次次送冯婉瑜去车站,每一次都缺乏煽情效果,却有再三为之的单调和木然。《天云山传奇》里面,爱情是那么动人,单截取风雪归家一段,一名弱小的女性突然爆发出巨大力量和生命光芒,令人在逆境中依然相信有真善美,这便是一部电影的高明之处。及至《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用升格慢镜头反复渲染追逐与等待,强化章子怡身上的那股劲头。而这些力量、这些人物身上的性格光辉,《归来》统统没有。反倒在女儿身上,她对父亲的盲目恨意,确有一股深刻的时代性在里头,是黑暗力量的天然反应。 在陆焉识身上,我感受不到他决意当读信人,主动去选择不做陆焉识自己。电影本可以强化这种离奇无比的荒诞,也凸显出人物的性格,围绕名字和身份做文章。结果,《归来》变成了陆焉识不得不当读信人,因为他当不了冯婉瑜的那个陆焉识。换言之,电影没有强化陆焉识的自我牺牲,也失去了原著的突然觉醒(因为实际上陆焉识并没有那么爱冯婉瑜),反倒成了一种不得已的委曲求全,实乃糟糕的降格处理,令陆焉识蹉跎一生的不离不弃变成了新时代的一介道德楷模。本可以做出差异和错落的爱情,终于彻底变成了破镜难圆的夫妻泣血记。 这个错失的性格转变也造成了剧作的无力,令方师傅跟屁股后面的勺子被迫成为一处伪高潮,也让不少观众悻悻而归。 失忆的冯婉瑜永远留在了等不到的归来日期,亏欠于这对患难夫妻的罪魁祸首却消失在了铁栏后面。如果电影只是生活的一面镜子,那么,《归来》显然不合格——即便它为我们留下了陆焉识和冯婉瑜的人物画像,叫我们不要忘记。可是,就像《天云山传奇》现场的恸哭老者,生活比电影残酷多了,陆焉识和真相都尚未等到归来的那一天。【城市画报 http://chuansongme.com/n/483405

     2 ) 为了排毒,不为梦想。

    在比较年轻的时候,无法抑制自己以慨叹悲观的视角观察世界的冲动,于是那时的我会为《梅兰芳》的影评冠上“再见,陈凯歌”的名字,比如看完《蓝风筝》我说我看到了“那年那时田壮壮导演血液里流淌的真实、人性、尊严”。能看到这些个“今不如昔”的人必然仍是理想主义情怀荡然于胸的,因为还会对一切“向下”的产生生理不适,也会将对“向上”的热切道德期盼注入笔端。

    这一次看老谋子的《归来》,我带着酷酷的表情入座,然后在开场几分钟从陈道明黑暗楼道里的眼泪就开始哭,哭的一发不可收拾梨花带雨楚楚动人,除去中间因一男子不停接打电话被迫中断情绪遂对着该极品怒斥一嗓子滚粗,我始终是哀伤的,哀伤着看屏幕上或跌宕起伏或冗长单调的讲述,尽管这哀伤的情绪掺着许多股关于历史和现实的思绪,我不得不承认那一刻放弃抵制一切泪点的自己终于不纠结了,理想碎裂后的心安意味着你可以潇洒着拂去批判与深刻,就如国师选择的平稳路径一样,这一次我们就来聊聊可以聊的看看允许看的,别再挣扎别再裱金,举世皆是子孙孙子的匍匐,哭亦是一种对他们的过去和我们的当下的致敬。

    《归来》的前三十分钟足以完全洗掉张艺谋因《山楂树之恋》背上的不会讲故事之骂名。没有曾经傻兮兮令人叹为观止的旁白字幕推进手段,不再平铺直叙酝酿啰嗦,开篇从张导最喜也最擅长的文革特色舞蹈场景切入,年代疯癫气息忽的就要溢出屏幕,人物身份的介绍伴随对时代背景的隐晦说明,紧接着戏剧冲突即被推入小高潮,妻子-丈夫和女儿-父亲的简单亲缘关系轻易被严酷的告密-奖赏和个人-组织的社会控制打成支离破碎。影片前段的影像语言压抑且真诚,演员的表演细节和导演的节奏掌控都异常出色,巩俐凭借与陈道明门内门外对峙的这场戏就已经配得上二十座影后奖杯。直至三十分钟车站咫尺天涯撕心裂肺的分别情节,哭到崩溃的我竟要揉揉自己的眼睛不懂这究竟是何以过审的,因在镜头平拉的那一刻,一端是被压倒的陆焉识不屈的头颅,另一端是罔顾政治正确阶级立场以血肉之躯与铁面符号厮打的冯婉瑜,围观的是同一冷色系着装的乌泱泱群众,关于极权下畜生生活之无意识和苟延残喘之不可能的全部真相都浓缩在这一帧残酷美感的画面中,若看到这里还说老谋子没有一点点野心和情怀,那是真真说瞎话了。

    以庞大的芭蕾集体舞为结点,胜利的号角终于响起,手拿红宝书的人们面向舞台振臂发癫,舞台上打土豪分田地的大标语在闪烁逝去忽悠岁月里的讽刺光辉,我简直就要站起来为张导抹一把冷汗了,然后,然后,然后这部电影最好的部分就这样过去了。

    接下来,老谋子用优秀的摄影和配乐、平淡的情节、克制的煽情和拖沓的叙述,为观众奉上了一个与前段风格迥异急转直下的关于“等待归来”的温情八点档爱情故事。依然不错,些许技术和情节上的闪光,泪点的设置比小钢炮的西红柿梗高明许多,在对人性的追索上已尽可能在肤浅的立意下追求深刻,可惜也仅止步于知识分子的一点骄傲自尊的痕迹值得赞美。而最终许许多多的观影感受,在中学语文教育归纳中心思想的切题思维指引下,显然亦没有辜负这个新故事在整个电影的分量。在看了影片的主创采访后,再看那些关于矢志不渝和“那代人”的珍贵情谊的评论,要为导演感到欣慰,正能量还是传递了的。

    这就是《归来》,它最大的贡献是巩俐或许迄今为止最好的神级表演。他讲了所有他能讲的,他没有讲许多他们希望他讲的,它似乎说了许多,又似乎什么也没说,就像这时代的许多故事一样,除去少数玉石俱焚的勇气,五十步和百步之间,大概只隔着炕沿和炕中间的那一点儿距离。他往前挪的一厘米,也不能让百分之九十九的观众在观影后不唠叨着“十年”真爱而认真了解一下那陆焉识更漫长的“二十年”的岁月里所有关于思想犯们的毁灭与驯服;他向后撤的那一小步,也拉不回百分之零点零零一的漏网之鱼们某一天翻开《夹边沟记事》的手。所有静止的和流动的,都难因这部电影产生涟漪,正如那些被历史车轮碾压过的生命一样,对于后来者,对于后来者掌控的车轮走向,他们的墓碑甚至连矫情的符号都算不上,只是一小撮的念念不忘,偶尔的不合时宜的唠叨。更多的是像冯婉瑜关于痛苦的记忆一样,再不记起。

    贾樟柯说,拍电影是我接近自由的方式。后来我在德国非主流院线的小放映厅里和十几个外国人看《天注定》时,再后来人们在微博上为他的被盗版和上映无期转发呼号时,我想无论是他还是我还是我们,都距离那个关于接近自由的梦想,有着一光年的距离。

    张艺谋则很干脆,拣好拍的拍。

    是的,在已然无梦的世纪,从讲述者到倾听者都迂回到痛经不调的世纪,承认虚弱,承认这繁华下的负累心思,就可以如我一样卸下所有对于“向上”的执念,在影院里真诚地流下眼泪,为了排毒,不为梦想。

     3 ) 其实从未离开

          这是一部描述WG带给人的伤害和结束后人们的创伤修复的电影,看完之后心里很久不能平静,一声又一声的焉识和婉瑜击中泪点,只为与爱人相见。一别好几十年,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一别半生,难忘归人,一段生离死别的岁月,留下了旷世之恋。有人说,真正的归来,是从未离开。
           导演在悲怆与无奈中描绘了一个爱情故事,这个故事的原因是那个让人无奈的时代,但是对那个时代你还无奈的不能说,不能反思,不能控诉,不能调侃。所以最后就剩下憋屈的无奈。最后一幕的平静真不是心灵的平静,而是无奈的接受现状。不过不得不说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是这样在生活,随波浮沉在自己的命运里,不抗争不反思,就这样浮沉,而不是经过反思努力后的宁静。
           感觉这部电影最出彩的就是演员的演技了,尤其是陈道明,一改以往演帝王的慷慨激昂,既有文人的文雅才情又有作为丈夫和父亲的沉稳内敛,还有对妻子儿女的难得一见的激情,巩俐的角色表面起伏不大,内心却波澜汹涌,那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把握的恰到好处,让人感同身受,两位对于细节的把握尤其到位,看的遍数越多越有味道。

     4 ) 中国式纯爱一种

    关于《归来》的评价,可以预见的是会出现两极化的口碑,而横在一冷一热间的那条分歧线,就是这部电影在张艺谋自身作品里的参考坐标。抨击《归来》的人(譬如《电影世界》),大多会带有这样的假设和猜想:一个拍摄商业大片多年的张艺谋 ,一个在体制内取得无上荣誉的张艺谋,终于决定回归本心,解甲归田从零开始,用一部饱含沉思与叹息的文艺片来宣告自己的“归来”,化解掉几年来所有的质疑与诟病。
    没错,他们需要的是让张艺谋在二十年后再拍一部《活着》。
    从这个角度来说,《归来》无疑是失败到彻头彻尾。即便不提那些怀里抱着严歌苓的大部头原著,逐字逐句挑刺吐槽的文学爱好者,但凡一个稍微懂得些中国当代历史,看过几部传说中国产禁片的观众,都能感到《归来》里对时代气息的刻意淡化。这种淡化并非是张艺谋在表面功夫上的敷衍了事,相反,影片在画面和声音里对于时代的重现,准确和精致到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但是,对于时代本身,对于那个时代的精神特质,说白了也就是一些人口中所希望看到的反思与批判,电影却是一笔带过的。亲子相残的荒谬,骨肉分离的痛苦,乃至于加害者与被害者的身份互换,这些场面与情节都算不得陌生,也的确是值得深挖,但张艺谋却有意无意的将其忽略掉,成为电影里不痛不痒的枝节。最为典型的例子是陆焉识对方师傅的复仇,成功摘帽的陆焉识拿着饭勺,找到当年让妻子失忆的罪魁祸首方师傅,却发现自己所面对的也是一个和自己一样残破衰败的家庭,加害者与被害者的彼此注目,折射的正是一个时代的荒唐。然而,这样的点睛之笔,《归来》里的确是太少太少。似乎张艺谋在隐隐告诉观众,许多东西不是我不想说,只是原因——你懂的。
    是的,就算一个对影视行业和娱乐圈所知甚少的普通人,都能对此发表一通看似颇为理性的见解:一个《白鹿原》要删,《天注定》要砍的国度,起码现在还没到可以自由谈论过往罪孽的时刻;一个刚刚换了新东家的知名打工仔,也不可能拿着老板的支票去尽情赌博冒险,就算他头上顶着“国师”的名号。
    不过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一个将近七十岁的老人,内心的柔软会驱使着他用一种更为宽恕和善良的眼光去看待回忆。他毕竟不是一个风华正茂浑身带刺的中年斗士了。
    所以,如果换个角度,把这部电影对比的坐标改为《我的父亲母亲》或者《山楂树之恋》,那么就可以得到与上面截然相反的结论。而事实上,这几部作品在血脉上的薪火相传也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在讲述美好本身在丑陋时代里的奋力挣扎,正确的爱情诞生于错误的年代,被硬生生的扭曲成了不该有的模样。张艺谋偏爱这种故事,源于自身内心深处的一种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情结,而这种东西,是第五代导演所共有的,即便经过多年的洗礼,被各种各样的故事或类型所遮蔽,只要等到一个机会,它们终究还要为人所洞见。
    剥去时代这层厚重的外衣,甚至抛弃掉家庭这一可有可无的形式,《归来》的戏核是个再普通不过的纯爱故事——一对相濡以沫的恋人如何共同面对意外的打击,以另外一种身份共度余生。类似的故事模式,其实在日韩的爱情片里一再上演,然而比起邻国那些不着边际的空中楼阁,张艺谋质朴平实的美学追求让电影多了几分真实的温度。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年龄更为接近的缘故,比起几年前讲述年轻人爱情的《山楂树之恋》,《归来》中的情感流露显得更为自然也更为真诚,两位国宝级实力派演员的演绎让电影至少可以摆脱掉“装纯”这一尴尬的帽子。
    依靠一个个桥段拼搭起来的剧本,对情感有意的节制,包括有意做小的格局,这些巨大的改变发生在张艺谋身上确实让人感到有些意外,要知道在此之前他还是在《金陵十三钗》里努力模仿好莱坞人讲故事。然而从西方到东方的巨大跨越,对他而言完成起来却并无太多违和之感。可能这就是张艺谋,无论身上背负着怎样的质疑之声,他终究还是这个时代中国最值得期待导演之一。

     5 ) 有深度的电影

    这是一部需要年纪来看的有深度的电影,简单的寒冷中又包含了淡淡的温暖,文革的背景让人难受,好似所有人都是受害者,而灾难带来的伤害无法弥补,片中没有过多的渲染,一切都那么自然,却最真切的描述了那个年代的痛苦与悲情,泪点从每一个细节里面渗透出来,不需要刻意描画,巩俐、陈道明演技没话说,刻画人物入木三分,没有你侬我侬的情意绵绵,感情全在脸上,含在眼里,让人品味到那份浓烈的爱。

     6 ) 归来没有讲出的故事

    前几天才看了《归来》,不算坏。是《幸福时光》和《千里走单骑》的水平。
    这个简单到一张纸就可以写完的故事,拍成电影,吸引人看下去,说明导演还是有功力的。

    看完也许有人会问:结束劳改后的陆焉识真的可以那么一往情深的爱他已经有点儿精神病的冯宛瑜吗?问这个问题的同时,这部电影的B面就开始了---这就是导演的用心之处。

    电影对于苦难,一点儿也没涉及,对幸福也一点没涉及,他拍的是日常。瓶瓶罐罐,洗菜做饭,喝茶聊天。
    但草蛇灰线,时时处处又都在暗示你那没有拍出来的故事,像《红楼梦》,表面上是大家庭的生活,可是读完仔细想想,字面的背后,惊心动魄,比恐怖小说还要恐怖。

    最集中的当属读信和看照片,弹钢琴也是。从这些照片,信件,钢琴,你可以勾勒出他们的爱情,他们的生活,他们曾经是多么幸福美满甜蜜。这些补白完成,你就能回答一个问题,为何他们二十年不见,仍然可以如此相濡以沫--这就是爱情,以毛泽东为首发起文革的这群土包子,是不懂这个的。一辈子也没尝过爱情的滋味。

    在这部电影里,张艺谋再次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克制的抒情,举重若轻,将苦难和眼泪尽量朴素的讲出来,这种节制和压抑,令人心酸,当我看到陆焉识找到旧同学(陈小艺饰)借照片时,女同学告诉他,照片中的余大卫自杀了。陆焉识听了默然。黯然。没说什么。

    他为什么自杀?这一句话的份量有多重,现在的九零后零零后不会明白,八零后也好不到哪儿去,中国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善忘,忘记历史。等这批老人死掉了,这段历史可能就真的湮没。

    余大卫,我们从这个名字就能想象,这是一个留洋回来建设祖国的留学生,和陆焉识一样,照片是他们一起的留影,像余大卫,陆焉识这样的人,是不会像郭沫若这种人一样做走狗留学拍马之辈的。他们肯定不服气,看不起毛的政权,看不起工农兵,面对荒唐的世界,充满嘲讽与抗议,然后被劳改了,而且是十年,可以想见『罪孽』之深重,钱钟书也不过三五年的干校。陆焉识是劳改,捉拿时当重犯一样--而他不过是个戴眼镜的知识分子,文弱书生而已。

    在那个非常时期(从影片判断,应该是66-76的十年,他全赶上了,也许文革前的土改,镇反时他的厄运就已经开始)能活下来的人,靠的是信念,相信自己的年纪和身体,能撑到毛死,运动结束,一切回归正常。除了信念,还有最重要的,就是亲情,爱情。运动结束,自己的生活能重回正轨,才值得坚持下去,如果恋人朋友,妻子儿女和自己划清界限自保(是那种真正的决裂,大难来临各自飞那种),伤害太深,刚烈的人,也许会觉得活着无意义,在百般羞辱,群鬼当道时,稍微松懈,就自杀了。老舍就是这么选择的。

    从读信中看出,陆焉识显然是个以柔克刚的性格,豁达乐观,坚持原则,和原则过不去,但不会和自己过不去。除了这些性格因素,还有就是火车站送别,他没有绝望,因为他知道妻子还在等他,妻子相信他,理解他支持他。所以劳改时他心态积极,写东西鼓励自己活下去。他活下来了。

    全戏拿捏最好的两幕,其一是:陆焉识第一次回家。陈道明演的也好,很真实,那种喜悦,热烈的思念,十年未见的离别苦,压抑的泪水,一下子出现在一个普通的场景里。这一幕巩俐倒是不需要特别的表达,她已经不记得陆焉识的样子。另一幕是陆焉识弹钢琴,这一幕里,压抑了二十年的泪水终于喷涌而出。到此为止,就算冯宛瑜至死都认不出他,也不重要了。

    不怕得罪人的说一句,这电影不是拍给年轻人看的。
    这其中的沧桑,这里的细微末节,要想真明白,还要好几年。

    有人不满《归来》这部电影自我审查,删减或者根本没有拍比较敏感的部分,但是戴着脚镣跳舞未必是种束缚,条件作文反能更显才华。我不是鼓吹电影审查制度,而是说张艺谋找到的这种表达苦难与浩劫的方式,这种角度,这种叙事,的确是大师风范。说到审查,影片中举着语录本大唱语录歌的场景,在中国,真的已经是很大尺度了。

    希望这部点影可以引发更多的思考,希望那些希望回到毛时代的人,不要忘记过去。一个原本美满幸福的家庭就这么毁掉了,打碎这美好而成的一出悲剧,又在人的坚定信念和忠贞的爱情中开出花来。






     7 ) 《归来》:一颗催人泪下的烟雾弹

    《归来》:一颗催人泪下的烟雾弹

    《归来》点映,兴致冲冲而去,满心遗憾而归。

    二张分手后,对于艺谋的首度出山之作《归来》,很是期待。因为我认为,张大师近年来始终没有特别像样的片子的主要原因在于张大师身不由己,背后有个大大的操盘手,一旦张大师有了对于艺术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那个曾经拍出《菊豆》、《红高粱》《大红灯笼》、《有话好好说》的张艺谋很有可能就又回来了。
    然而,事实往往并不是按照个人期待的意志为转移。

    让我们先抛开意识形态的杂念,只从艺术本身来思量《归来》。
    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又是一个什么片子呢?
    如果我们删除《归来》中的WG时代元素,去掉彰显张大师喜好的舞蹈演员们的大白腿,去掉陆焉识的罪名,去掉一帮演技派明星赞助性的客串,《归来》便可以简化为(注意了,剧透了)一个老头二十年未见老伴,老伴患病认不得人了,老头三番四次努力,老伴不见好转,结果终此一生的故事。
    年代背景,完全可以虚化掉,就是一个当代戏,这片子的框架也是毫发无损。

    在《归来》的故事中,这里没有两个人的相濡与沫,只有一个人的天荒地老。一个人因为爱的疼痛而失忆,另一个人一生默默地守在她身边。
    欧开,这故事完全可以缩进一条微信,或者《知音》上的一篇短文。干嘛非要不厌其烦地在电影中讲述两个小时??

    两位主演,用他们惊心动魄的演技掩盖了一个平淡如水的故事。
    这里面的问题是,如果就要讲一个淡雅如茶的中老年题材文艺片,那么片子前20分钟的“抓逃”冲突,会不会与此后一个多小时波澜不惊的电影形成割裂?这好比,一篇文章,前三分之一是戏剧,后三分之二改成了回忆性散文,这叫什么玩意儿?
    两位主演用他们细致入微,步步为赢的精湛演技撑起了这部电影,他们的魅力在于你只要在大银幕上专注于他们的表演,你就会被他们所深深的打动,他们的表演就像是利箭,轻而易举地便可射穿你那颗生有同情经络的小心脏,进而你会由衷地感慨,这电影,真感人。

    这事儿,比《唐山大地震》里当着观众面放声大嚎的表演,至少高108个档次。但是,这是演员的事,把戏演好,天经地义。《归来》中的戏,确实感人,但确是空心箭。

    首先,通常戏剧中,角色要想让人感动,首先是先得让观众熟悉、认可并喜欢这个角色,然后当这个角色落难或者痛苦甚至挂掉时,才有催人心碎的力量,鲁迅所说的悲剧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毁灭前得先得有“美好”,就是这个道理。比如《无间道》里的人物,每个人物都立住了,让你记住并喜欢了,然后他们一个个挂掉,无论是杜汶泽还是黄秋生,或者曾志伟和梁朝伟,每个人物挂掉的时候,你才会感觉心里有疼,才有悲怆感,上来就死人,没人会感动。所以,想玩悲剧必须得遵循这个艺术规律,即要先“立人物”。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作品上来就是展现人物痛苦,那么只是在博取观众的同情心,那就好比在看灾区里受难的人们,你与他素不相识,看到他的“惨“,你也会伤心落泪,但这可不是戏剧,更不是艺术。

    《归来》上来就是陆逃出来,陆是什么性格?为什么逃出来?他为什么做了“反常”的事?戏剧的冲击力统统没有,上来就是一个逃犯要回家找女人私奔,观众如何建立认同感?起初看预告片,还以为是《兄弟》里宋凡平的故事,结果一看,只是一个越狱要回家的人,其他的一概没有,服了!

    其次,所谓看戏,观众看的是戏,啥是戏?说白了就是有事件,有冲突。举一个张大师老同学的陈大师的作品《霸王别姬》,就是大事件中有小事件,人物始终处在戏剧冲突之中,戏只有引人入胜,人才能扣人心弦。二者密不可分,否则《归来》陈和巩用高超的演技令人动容,却始终没有在戏剧冲突之中,用两个空置人物的内心疼痛与哀伤来蹂躏观众的心灵,这是演员的胜利,而不是导演的胜利。导演应该发掘并创造剧本中跌宕起伏的冲突,进而把人物丢进冲突中去展现,除非导演想创作的是一部温文尔雅,娓娓道来的故事,来表达这就是作者所理解的生活常态或本质。

    然而,《归来》事实上只有一个“冲突点”,那就是老太太失忆了,老头想各种办法,一个多小时就在讲这么一件事,即使我们一脚踢开可看性的元素,《归来》也似乎并不是想做一部淡雅如茶的电影,因为在片子的后面居然又翻出了一个新的冲突“方师傅”的事件,方师傅到底因为什么又对冯婉瑜做了什么?这样强烈的冲突点,为何要在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片子末尾被提起?而事件的来龙去脉全部提,只留下一个没有打出的勺子和家庭妇女响彻胡同的咆哮,这个单独的小事件,在全片中存在的结构和思想作用到底是什么???
    好吧,说回正题吧。这问题显然出在对于电影具有话语权的张大师身上。

    或许张大师的摄影出身,才是问题的关键。
    因为摄影,在电影创作中,非常重要,不仅涉及美学,涉及技术,还涉及镜头和调度,涉及表现人物内心和情绪,所以真正的好摄影几乎控制着每个镜头的质量。
    但是,摄影眼中的镜头都是单一的,而导演比摄影“高”的地方,在于对于整场戏和整部电影情节和主旨的掌控与理解,说白了,导演在戏剧和文学的根基,才是调控整部影片故事与情感的决定性的力量。

    所以,当张大师依托于中国当代文学一流名家作品而不伤筋动骨改编事,故事的核心是硬的,是立得住且深刻的,比如《红高粱》《大红灯笼》《菊豆》,也比如直接翻拍的《雷雨》的《黄金甲》,而当张大师十分自信地大刀阔斧改造文学骨架而建立剧本时,戏剧和文学的薄弱变暴露得一览无余,比如今天丝毫没有冲突力量的《归来》,也比如他或许未曾深入考虑过主旨的《英雄》,所以他拍出《十面埋伏》和《山楂树》也不足为奇。

    张大师其实是电影美学大师,《英雄》《黄金甲》《有话好好说》从画面和镜头上,我觉得真的是牛逼闪闪,不好好学学都对不起人家的才气。但在电影叙事上,故事的张力与场面调度的创意,其实是张大师的短板,其实这才是导演最核心的技术基础。比如结尾“很多年后……”的字幕出现,如果用画面中一个桌子上的东西变化也能交代出来,也比直接上字幕还“巧”一些,或者用地面上同样是两个人的影子起,镜头摇起,两人已经老态龙钟之类,怎么也是好过直接上字幕的吧?所以,而懂画面却不懂戏剧的张大师,放下场面和色彩这两把板斧后,就如同双枪老太婆自断两臂,相当于武功尽废。

    不厌其烦地说了这么多,说的都是从戏剧的角度,《归来》存在怎样的问题,其实还没有说到《归来》的本质。

    让我们心平气和地来看故事背后的指向性。
    陆焉识饱受肉体和心灵的重创,且不说“改造”中的苦与危险,单就“家庭伦理剧”本身而言,他遭遇的多年与家人分离,爱妻失忆,女儿举报……这些让人心碎的痛苦,在电影《归来》中,悄然都被他对老婆矢志不渝、痴痴不忘的爱所掩盖,所有的疼痛与伤害都已经成为昨天进而被顺理成章地稀释,他与那个疯狂透顶、血雨腥风的世界,他与那些曾经残酷无情、凶神恶煞地伤害他与家人的肉体与心灵的人形魔鬼,在一天天的平凡日子里,在两位老人对面不相识的纵横老泪里,悄无声息、水到渠成、天经地义般地达成和解……

    电影《归来》,如果从艺术的角度,只是一次几乎零剧情的苍白故事中的表演艺术家感人至深的双人秀。
    电影《归来》,如果从大众传播和接受的角度,这作品其实就是一颗催人泪下的烟雾弹。
    在滚烫的泪水背后,电影与伤疤相安无事,铭记与遗忘混为一谈,安抚与慰藉歃血为盟,谅解与杀戮狼狈为奸,巨大的烟雾到底掩盖了什么?
    电影院里那些天真的孩子们,将永远不会知道。




                                               有肉吃跟着你
                                                2014-5-12

     8 ) 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面前,却相见不相识

    看这部电影,我真的从头哭到尾,眼睛都哭肿了。豆瓣对中国电影真的很严格了,这么好的电影都上不了8分。 张艺谋加巩俐的组合真是王炸,更何况还加了道明大叔。这部电影讲述了文革大背景下的高知家庭的悲哀,虽然仿佛文革是一笔带过,但其实整部电影都在文革的阴影下压抑着。我最爱两场戏,一场是车站的离别,撕裂的叫喊:“焉识,快跑,焉识,快跑”,爱的不顾一切;一场是冯婉瑜记着与爱人约定的永远的5号,陆焉识假装刚回来提着箱子兴冲冲跑到冯婉茹前的1不识,从希望到失望。巩俐和陈道明两个人演的是真好啊,他们的眼神实在适合特写啊!

    其实故事真的特别简单,淡淡的揪心,甚至连bgm都淡,但就是这么感动于这个爱情,纯粹而简单。即使最后也没想起又怎样?一直陪伴着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短评

    点映归来:看后给人一种平静,在快节奏都市生活中放慢脚步一样。没有去深入剖析大时代变迁人处境变化的反思,而是以缓缓步入的方式给当下观众讲述一个动容亲情和爱情的故事。场景搭建年代回忆感强,钢琴伴奏虽然出现不多,每次响起都很好的为剧情服务

    5分钟前
    • 阑珊寻影
    • 推荐

    刚看完。。演员的表演已经尽力了,可惜的是,活着的张艺谋没有归来。

    8分钟前
    • libido
    • 还行

    两颗星给演员,不包含新的谋女郎。一颗星给一个桥段,巩俐要求陈道明给她念信,按普通编剧写肯定就是很兴奋,接过信说好啊!这时陈道明说:方便吗?三个字一问,一个知识分子的分寸感就出来了。好与坏,高低立判。

    10分钟前
    • 老袁
    • 还行

    这片子不是差,是俗!既然是要拍老年版【初恋50次】,何必改编这本小说呢。这回片子拍的倒是很严谨,问题出在平庸的主题、叙事切入点和价值观,结局的处理其实想法不错,可惜从第二幕开始剧本除了冗长毫无技巧性可言,从头到尾都是平铺直叙,叙事的层次感、伏笔反转和角色塑造都做得很差。★★

    1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唉,张艺谋拼了命做减法,倒头来还是一股浓浓的做戏感。基本上在看片的过程中一直脑补尔豪帮可云找回忆的桥段。

    1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门一直留着,锁住的是记忆。与其说是选择性失忆,不如说是文革创伤后遗症,用小人物的隐忍去反思大时代。坚守等候、保有归心的爱是大爱,结尾铁栅栏隔断的定格意味深长。尽管是一套再平淡不过的电视剧拍法,流露的却是老谋子老来平和的心境。这种片该用胶片拍,追求高清反是背道而驰—因为更像电视剧了

    1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斯皮尔伯格“哭了一小时”没骗人,整个被勒着脖子看完,出来人跟脱水了一样。大概是审批尺度的极好呈现了。不疾不徐的中式爱情,被时代裹挟,呈现出两面。冯陆之情,是面对观众的一面,奋不顾身不离不弃都十分直观。方师傅家女人那句“孤儿寡母”,却只投下了些许阴影,让人看得见。好人恶人,没有多明

    18分钟前
    • 蘑菇在移动
    • 推荐

    1,老年爱情小清新,廉价,催泪。2,跪着把钱挣了的同时就不要再想把名捞回来了。3,说需要生活积累的,更多是因为本身拍得太表面。4,别说什么平静,片中唯一平静的只有陈道明的表演。5,如果说这是营销账号的煽情贴改编,我也信。6,这么多年,我们还在谈论张艺谋,本身就挺泄气的。

    23分钟前
    • 文白
    • 较差

    巩俐奉献了从影至今最感人的一场表演,张艺谋在商业与艺术中间找到了最平衡的一点。拿这片跟活着比的可以洗洗睡了,这片对应的是我的父亲母亲,它们的背景都是历史的错误改变了爱情的轨迹。我的父亲母亲讲的是漫长的追逐,归来讲的是漫长的守候。很感人,润物无声的那种。

    28分钟前
    • FrancoisG
    • 力荐

    原著粉表示:陈道明就是陆焉识,很赞。巩俐演技很好,但她不是原著中的婉喻。张慧雯也很好,她也不是原著里的丹钰,甚至名字和年龄设定都不一样了。所以把《陆犯焉识》改名为《归来》是很对的。电影更像是张艺谋巧妙的套着陆焉识讲了一个他的故事。看小说我曾泪流满面,但电影不能。

    32分钟前
    • kakakarl
    • 还行

    把我妈看哭了,暂时转移了她对我找不到对象的担忧。四星好评!

    35分钟前
    • Dr希鲁鲁克
    • 推荐

    如果能将陆焉识在戈壁上逃跑的惊心动魄拍出来,能将劳改营里的人间惨状拍出来,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足以超越《活着》了。而现在这个家-传达室-火车站三点一线的版本,则简直就是一出陈道明版《朗读者》加《初恋50次》。

    40分钟前
    • 扭腰客
    • 还行

    最喜欢车站约见一场戏,乱世频仍,王佳芝一声“快走”犹未绝于耳,冯婉瑜“快跑”又频频响起,哀艳不及,而沉痛过之。除了最后一幕,时代还原度甚高。民族失忆题材能过审,实在意外。

    42分钟前
    • zitsunari
    • 推荐

    陪伴是最好的爱。

    44分钟前
    • 一只毛阿毛
    • 力荐

    婉榆,婉榆……展博,展博……

    46分钟前
    • 独唱团
    • 力荐

    似曾相识焉归来

    48分钟前
    • 吴松张
    • 推荐

    她生活就只有4号和5号两天;他自己弹自己的钢琴,拆自己的信箱,读自己未寄出的信。111分钟又短又长。推镜头的代入感。陈道明的克制隐忍、巩俐的巅峰表演。历史的厚重,时代的悲歌。

    52分钟前
    • 渡口无边
    • 推荐

    我觉得挺好啊,比山楂树正常多了,起码这俩主演能撑起来,煽情也在可接受范围内。年代感不必说,光那些个变焦镜头就够伤痕了...小说大部分前情都已砍掉,只留下形式简洁的尾部,文革版初恋50次。两句渔光曲好过所有抻嗓子的“啊啊啊”。戛纳重看,采了十几个老外,无一差评,还有个法国佬当场泪崩!

    5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她什么都记不住,就记住了我的不好” 中年文革版《初恋50次》+《忠犬八公的故事》+《朗读者》+《再见列宁》+《恋恋笔记本》…没有《活着》式大气,却有《我的父亲母亲》式细腻深情。那样纯粹而伟大的爱情只存在于那个年代,正因为我们缺失,才会如此动人。

    5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岁月静好,一去不返;归去来兮,唯有不复蹉跎,爱存留,唯咏叹。

    60分钟前
    • Andy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