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大陆剧 明天之前

    明天之前

    评分:
    0.0很差

    分类:大陆剧大陆2019

    主演:曾宝仪 

    导演:乔希·韦塞尔卡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剧照

    明天之前 剧照 NO.1明天之前 剧照 NO.2明天之前 剧照 NO.3明天之前 剧照 NO.4明天之前 剧照 NO.5明天之前 剧照 NO.6明天之前 剧照 NO.16明天之前 剧照 NO.17明天之前 剧照 NO.18明天之前 剧照 NO.19明天之前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当现代人类被泛娱乐的网络内容所遮蔽双眼,人们被封锁在看似丰富、实则重复的信息茧房中,越来越不关注身外之事。而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一切正在悄无声息地进入并改变我们的生活。《明天之前》是一档以世界视野,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发点,讨论整个人类族群共同面临的科技、社会、人文问题的纪录片。所选取的4个题材分别是:人类是否应该拥有退出生命的权利、机器人能否进入家庭成为人类的伴侣、正在逐渐到来的人类永生科技、不同群体的人类该如何相处。  腾讯新闻出品联合奥斯卡制作团队一起历经一年时间,到访了近20个国家,拍摄了包括世界顶级科学家、争议话题人物以及相关行业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影片中的故事和人物揭示了人类作为个体和群体可能将会去到的未来,以及人类文明即将遭遇的变革和重塑。明天永远都会变成今天,而身处今天的我们,永远都身在明天之前。

     长篇影评

     1 ) 如果我们不关心未来,那“今天”的意义又在哪里

    金发、红唇。

    细腻温润的皮肤,性感丰满的身材。

    以前,我们默认这些形容词专属于人类。

    但现在不是了。

    它们可以被用来描述其他东西。

    比如,一具植入了尖端人工智能(AI)技术的情趣玩偶。

    TA不仅拥有人类的外观,能够模拟人类的体温,能够与人类互动。

    在镜头推进时,还会冲你眨眨眼睛:

    “我的名字叫哈莫妮,

    欢迎来到我的世界。”

    自白结束后,哈莫妮习惯性地嘴角上扬,笑容僵在脸上。

    这种面带温柔的肃杀感,隐隐让人有些不安。

    仿佛看到了《西部世界》里,机器人觉醒前的破晓时刻。

    却又止不住好奇:

    人类已经能够制造出如此逼真的伴侣机器人。

    可是又有多少人,会真的选择和AI结婚呢?

    只不过这次,启发十点君思考未来的,不再是脑洞大开的美剧。

    而是腾讯新闻联合奥斯卡获奖团队,历经一年时间、横跨3个大洲共同制作的专题纪录片——

    《明天之前》

    以往的国产纪录片,大多聚焦于历史现实

    无论是描绘古代王朝的兴衰荣辱,记录当下生活的市井烟火气,还是寻访辽阔壮丽的地理风光。

    随口都能说出几部令人惊艳的作品。

    而这次,《明天之前》向前迈了一步。

    把视角对准国产纪录片鲜少注视的领域——未来

    从全球知名的情趣玩偶工厂,到险象丛生的美墨边境。

    主讲者曾宝仪和制作团队,往返近20个国家,采访了世界顶级科学家、各行业代表性人物。

    这样的介绍,听起来有点故作高深。

    但其实探讨的话题不外乎:性、生命和死亡

    小到一个情趣玩偶,我们就能从中窥见人类未来生活的可能性。

    男性角色伴侣机器人亨利

    当然,十点君不会因为主题占领了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地,就贸贸然地作出推荐。

    与观感悬浮的科幻片不同。

    这部片在每集开头,都会以一个独特、有趣、又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的角度作为切入。

    让我们重新打量,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第二集,曾宝仪来到了美国的“反衰老与死亡大会”。

    乍一听,会议的title十分高大上。

    可一进到展厅,宛如误入了各类保健品的“大型直销现场”

    把手放进一个冒着泡泡的水盆里,就能增加来自古老东方的神秘力量——精气;

    钻进一个酷似太空舱的加压装置,出来后就能更加年轻;

    把年轻人的血浆注射入老年人体内,就能像吸血鬼一样永葆青春……

    一群激进生命延续主义者,辗转流连于各个摊位。

    他们着魔般地相信,终有一天,人能够征服衰老和死亡,获得永生。

    “对我来说,82岁只是一个开始。”

    这些怪力乱神的“科学产品”是否真的科学,我们无从得知。

    不过,这倒是让十点君想到了一个问题:

    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长生不老药,你会想要吗?

    这并不是在做白日梦。

    人类对于延长生命的狂热追求,是真实存在的。

    相关数据显示——

    2007年以来,直接投资于延长人类寿命相关研究的资金已超过40亿美金

    投资者包括谷歌、亚马逊、脸书等国际知名的科技公司。

    尖端科技的进步速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得多得多。

    有人想通过科技获得永生,也就有人想借助五花八门的手段“优雅死去”

    这边,宁静偏远的瑞士小城巴塞尔。

    104岁的澳大利亚科学家大卫·古道尔跨越重洋,来到这里,奔赴一场事先张扬的死亡。

    没有绝症,思维清晰,子孙成群,功成名就。

    大卫选择安乐死,只因为“是时候了”

    曾经热爱的事物如今都已力不从心,为了维护最后的尊严和体面,他打算主动告别世界。

    老人的这个选择引起了许多国家的讨论和关注,但在整个过程中,他从未有过犹疑。

    到达瑞士以后,发现不能立刻执行安乐死,老人甚至还有点失望。

    曾宝仪采访时问他,离开这个世界,最舍不得什么。

    老人的回答,一如既往的洒脱:

    “我不相信死后的世界,

    所以我没有什么舍不得。”

    你看,科技不再只是便利的工具,不再只是生活的辅助。

    它已经渗透进了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

    人们也在试图搭乘各种“科技便车”,悄悄改写自己的命运。

    研究逆转衰老的乔治·丘奇教授认为——

    每个领域的人才,都需要投入大量训练时间,才能成为顶尖。

    一个人好不容易达到了智识的最高点,却要开始面对身体硬件的不给力。

    这样的命中注定,对个体而言不公平,对社会而言不划算。

    可是也有人觉得,正因为人生有限,所以才不那么无聊。

    只有积极面对死亡,抱持着一种“向死而生”的心态,我们的每一个决定才会是重要的。

    这样中立的不加评判的多方观点呈现。

    在这部纪录片中并不少见。

    例如争议最大的第一集,机器人能否成为人类的伴侣?

    在支持者看来,这完全是个人选择

    对于那些性格内向、或者曾经情感受挫的人来说,人造伴侣不仅仅是提供肉体上的愉悦,同时也能在心理上陪伴和支持他们。

    情趣娃娃的资深用户戴夫,已经向周围的人公开宣布了娃娃谢朵奈是他的妻子。

    听他讲述和谢朵奈一见钟情的故事时,那种由衷喜悦和心动的神情,和普通人之间的爱情并无二致。

    正在研发AI伴侣机器人的马特也一再强调——

    他们并没有想让机器人“替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是提供了一种选择而已。

    不过,也不是所有娃娃的主人都在乎所谓的情感需求。

    一位不愿露面的用户,就毫不掩饰自己的占有欲和控制欲。

    “跟娃娃,你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

    这句话细思极恐

    逐步让人类丧失人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AI技术已经逐步完善的今天,反对者们依旧言辞激烈的原因。

    新鲜事物出现,也许对于个体来说是件好事。

    比如一个控制狂,如果能在机器人身上实现那些变态操作。

    那至少就不会有人类女性要受这份罪。

    可一旦把它投入市场和社会,真的会对人类群体有益吗?

    会不会反而助长了一种“把人当做财产”的文化?

    即使人类女性没有作为商品被挑选,并不意味着她们就不会受到物化女性身体的影响。

    不用担心。

    你不是唯一一个“墙头草”,在各种观点间摇摆不定。

    能不能接受和AI结婚?

    信不信永生?

    如何看待非法移民?

    安乐死是不是一项基本人权?

    ......

    面对这些宏大的人生命题,纪录片没法给出答案。

    它能做的,就是把所见所闻如实呈现出来。

    然后把思考和选择的权利,再交还给观众。

    比如,可能你不太想得通——

    有人竟然会花费数十万美金,将自己的头部和身体分离,储存在巨大的液氮金属罐中。

    在零下196摄氏度的低温下,等待着数十年或数百年后的“复活”

    可是当你得知:

    一个不到三岁的小女孩身患癌症,被小心翼翼地封存在这里。

    她的父母还没有放弃。

    还在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与她重逢,让她再次有机会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

    这种失去挚爱后破碎又卑微的心情,会不会让你的观念有所动摇?

    或者说,对他人的选择多了一点点理解?

    没有标准答案,不代表我们可以不用思考。

    因为截然不同的立场,将会把人类带入完全不同的未来。

    《明天之前》提供了一个契机,它让我们看到最前沿、最尖端的争议,却不试图强加任何一方的观点。

    它让我们清晰地感知到,那些存在于科幻片当中的矛盾与冲突,不再只是一些荒谬又遥远的问题。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应当怎样相互陪伴、爱与被爱、直面生死。

    说到底,就是我们每个AI人类,回归自己的内心,问自己“我要怎么样活着”这个问题。

    所以,千万别被前沿话题的“金属外壳”给吓到。

    不是一定要有“资格”,才能去探索这个世界。

    如果我们不关心未来,那“今天”的意义又在哪里

    微信搜索十点电影,获得更多内容~

     2 ) 明天之前,今天之后

    更多分享请关注公众号:文小鸥的时间

    在互联网发达、信息爆炸的今天,部分人也许认为可以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或者当我的声音被一部分人听到了,他们也发出了回响,便认为那是主流的声音;或者对于“明天”有不恰当的距离感,忽略了其实明天没有24小时那么近,也没有永远那么远。

    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通过探讨敏感、禁忌的话题,告诉观众,哪怕互联网再发达,总有我们不熟悉的领域,我们可能听过、看过,却不曾认真了解过。我们会对某些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对于其中具有争议性,我们选择屏蔽对立的信息。我们不愿意承认更不愿意相信,这些已经真实存在的事实,甚至已经走近了我们的生活。

    这就是《明天之前》。

    Story 1 伴侣机器人

    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人脑和电脑谁更厉害的探讨日益激烈,在最终结论没有出来之前,毫不影响以机器人为载体的人工智能逐渐进入我们的生活、工作——从居家扫地机器人到银行服务大厅的信息机器人,到引起全世界热议的“围棋天才”AlphaGo。人工智能还能发展到何种程度呢?

    我们目前可以肯定地说,人工智能已经取代了部分职业,让部分人失业了,如果说人工智能也取代了正常人,成为伴侣机器人,让自然人伴侣“失业”了呢?显然,日常中我们已经接受了工作机器人,而伴侣机器人引发的争议,核心在于我们是否能接受人类这个物种和机器人产生情感或肉体的连接

    Voice for it

    当讲到成人玩偶,如果你还只停留在成人塑料娃娃这个层面,未免太简单了。美国一家成人公司,已经把玩偶做到极致:柔软细腻的皮肤触感、可以订做的外形,完全符合你的审美要求。最近,他们还引进了人工智能,新程序可以让你选择伴侣机器人的个性、背景,她可以根据你的偏好,跟你进行一对一的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伴侣机器人已经从肢体接触上升至情感交流,对于某些不擅交际的人而言,机器人给了他们慰藉,让他们的情感得到一个宣泄口。 此外,这种爱好其实是个人行为,只要不妨碍他人,我们没有理由反对和歧视。对于繁殖后代,我们甚至还不能确定未来是否还是由人类来统治地球,如果地球未来由人工智能“接管”,有性繁殖还有意义吗? Voice against it

    市面上流通的伴侣机器人,大部分都是女性,说明这种需求并不是共性,而是为男性存在的,在女性地位仍较低下的今天,此举无疑加强了对女性的物化,为女性地位的提高大大增加了阻力。 My voice

    我想从“定制”的角度谈伴侣机器人。 对你的“伴侣”进行定制,使之外貌、个性都符合自己的“品味”,并且无需考虑自我提升或改变,因为“伴侣”不会要求你,绝对臣服于你——这难道不是一种控制欲吗?这难道不是几千年男权主义的强化吗?我们一直以来的平权运动,最终只能以人形娃娃为终结吗? 日本是二元次文化大国,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结婚率、出生率日益下滑,我觉得两者是有关联性的。 当我们把注意力投入到虚拟事物上,我们对活生生的人的兴趣随之减少,人类的发明如果是为了提高社会运行效率的,这是一个好发明,但是如果这个发明最终取代了人力自身,便是外来入侵物。

    Story 2 人类应该追求永生吗

    古有帝王炼仙丹,希望长生不老,今天随着科学进步,科学家们把永生和基因、细胞结合在一起,使得好像永生是一件很能实现的、很科学的事情,如果有一天,科学的突破真的支持人类永生,我们要选择吗? Voice for it

    衰老其实可以看做是一种疾病,永生意味着我们治愈了一种疾病而已。 世界上的财富经验都是需要积累的,我们活在世界的时间太短了,我们的梦想都没有办法实现,很多人都是带着遗憾离开的。 Voice against it

    很多时候我们努力,是因为我们知道时间有限,但是如果我们都能永生了,时间的概念就会大大弱化。 世界上,时间和死亡可能是我们面对最公平的局面了,如果有一天永生的科技出现了,富人群体肯定第一个享受这成果,这时候,再也没有公平可言了。 而且随着出生人数增加,死亡人数为0,地球真的能承载这么多人吗? My voice

    生老病死是大自然的循环,有了这个循环,大自然才能保持活力,不断迭代更替。 我相信未来的科技能让我们永生,但是这种永生对于个人和社会而言不一定是好事。 自然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正是由于我们不断的竞争、进化而从微生物成为了人类,但是如果人类永生了,我们不就切断了我们可能进化为更优秀物种的可能吗

    Story 3 近邻?近敌?

    以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其实只是活在和平的国度,世界上还有很多战争和杀戮每天在上演。 因为内政问题、黑帮横行、毒品泛滥,造成很多中南美洲的难民不惜拖家带口,来到美墨边境,企图逃到美国,追求他们的美国梦。但是这里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呢? 先不说横跨大片沙漠,在恶劣的环境下步行数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来到边境等待他们的是非法入境的罪名,以及对准他们的枪口——边境巡逻野军。 这些难民究竟是近邻还是近敌?是应该受到欢迎还是驱逐?

    Voice for it

    出于人道主义,这些难民应该得到帮助,他们的出身,他们没法选择,既然他们已经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这里,我们不应该把他们拒之门外。 Voice against it

    随着难民不断涌入美国,美国公民的收入没法得到保证,美国也不全是生活富足的人,低收入者的生活谁来保证呢? 如果难民通过非法入境并寻求政治庇护的方式获得美国绿卡,那么对于那些付出很多金钱和努力通过合法渠道移民至美国的人来说非常不公平! My voice

    美国梦是什么? 对于某些人而言,是虚荣、是繁华、是灯红酒绿,而对于另外一些人而言,只是活着。 这些难民们绝不是美国的敌人,所以无需以对付敌人的方式去追赶他们。要缓解美墨边境问题,一堵墙起了很重要的功能。万里长城简历初期,不就是为了抵御外敌,防止入侵吗?在几千年前的中国也能完成这项工程,在当今的美国更加没有难度,难的或许是从那些国家来的毒品再也没法轻易进入美国吧。 也许还是资本主义家的特性作祟,追求利益最大化,不顾人命吧。

    Story 4 告别的权利

    社会在不断发展,我们有越来越完善的法律制度,它赋予了我们不同的权力和义务,但是好像没有告别的权利。如果一个人自杀了,哪怕他是罪犯,医生也会竭尽全力把他救回来,然后法律再宣判他死刑。

    是因为他不该死吗?不是,是我们捍卫他生的权利。那么死的权利,又由谁去捍卫呢? Voice for it

    大部分人都渴望活着,但是有些人或是受到疾病的困扰,或是如片中实施安乐死的澳洲老人一样,虽然功成名就,身体健康,但是因为衰老,没法继续实行他的爱好——阅读,对于他而言,剥脱他的兴趣,比死更难受。 Voice against it

    有的人一出生便受疾病困扰,但是从来没有放弃生命的想法,相反,他更懂得生命来之不易,一定要让生命更出彩。 My voice

    片中我最深刻的镜头,是澳洲老人从容赴死,而他的孙子却仍然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大部分反对安乐死的声音,不外乎是对生者情感的照顾,认为选择死亡是自私的。但是,不要忘记,本来生也是自私的,是父母的自私,把孩子带到世界上,我既然不能选择生,我还不能选择死吗? 我认为一个成年人,他有足够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可以决定自己告别的权利。

     3 ) 不愧是奥斯卡团队制作,这新出国产片一集上瘾

    我们总说,今日事今日毕。

    过完今日,明日依然充满未知。

    极端多变的生态坏境,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日渐冷淡的人际关系,无一不在提醒我们对未来保持警惕。

    在明天到来以前,到底还有什么会改变我们的生活轨迹呢?

    这部新片,即将带我们进入意想不到的思考和世界——

    明天之前

    奥斯卡制作团队操刀,曾宝仪担任主持。

    目前豆瓣评分8.2。

    他们花费一年时间,到访了近20个国家,选择了四个极具争议的议题。

    每一个,都与人类息息相关。

    第一个话题,「机器人伴侣」。

    人工智能,早已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存在。

    能和你产生有趣对话的手机,使用的便是人工智能技术。

    但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技术被用在娃娃身上,成为可以和人类产生爱情的伴侣呢?

    听起来十分荒谬,但已经有人把这种电影中的想象逐渐变成现实。

    在美国,一家叫做Abyss Creations的公司,正在致力于研发伴侣机器人。

    而在探索人工智能之前,他们是全世界最棒的成人玩偶公司。

    在成人玩偶的基础上,创始人马特·麦克马伦开始尝试着给玩偶注入灵魂。

    在原本已经十分逼真的玩偶基础上,他们加入了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了两种伴侣机器人,分别对应有不同的名字——哈莫妮和索拉娜

    除了有女性伴侣机器人之外,也有男性伴侣机器人亨利正在研发中。

    目前的伴侣机器人暂未能实现行走和触碰感知,需要通过手机APP来实现对话,依然还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人。

    但她能够参与进人们所有的对话中,根据设定会产生不同的对话,为你排忧解难,消除苦痛。

    对于马特来说,这次的研发是因为他发现了客户们的需求——

    总有大部分的玩偶用户,会在日积月累中对娃娃产生感情。

    这实在让人不可思议。

    为了探寻这份无法想象的情感,曾宝仪采访了三位成人玩偶的资深男性用户。

    这三位用户,自然地被分成了两类:解决生理需求的,以及注重情感需求的。

    显然第一位不愿意露面的男性用户,就是解决生理需求。

    在介绍他的娃娃时,他特地用了一个词——“耐用”

    他不仅测试过极限在哪里,甚至会像个痴汉一样,坐在椅子上看着赤身裸体的娃娃,点兵点将一般的选择享用。

    对于娃娃的情感,他很坦然,“所以我在两性关系上没什么压力,不用再追寻什么了”。

    他也丝毫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毕竟通过娃娃,他已经拥有了他想要的一切。

    这样直观而又冲击的言论,不断充斥在采访中,曾宝仪多次在对话过程中面露难色。

    用娃娃来发泄欲望的人固然存在,但也会有像戴夫一样的人,温柔地把娃娃当成了一生的伴侣。

    经历过重大情感挫折的戴夫,在拥有了自己的娃娃谢朵奈之后,向亲朋好友宣布,他已经和谢朵奈结婚了。

    他刻了一枚戒指,戴在了他和娃娃的无名指上,上面写着——“人造之爱永恒”

    戴夫承认,自己在第一眼见到谢朵奈的时候,已经一见钟情了,“她就是我的理想型”

    他也给自己的娃娃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设定——

    喜欢哥特风,是个英日混血,甚至他还能感受到谢朵奈的微笑。

    对于戴夫来说,娃娃的存在填补了他情感生活上的空虚,无时不刻的守护,让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

    “我可以活在我自己构建的世界里,像虚构一样的现实生活。”

    即便他明白,这不过是自己想象出来的虚假生活,但即便是假的,能够给他带来快乐,那就足够了。

    曾宝仪问他,如果你在未来遇到了一个对的人,那你会抛弃你的娃娃吗。

    戴夫不假思索地,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她已经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了,我在她身上投入了那么多的时间、感情、爱和关心,这已经不是一种选择了。”

    面对曾宝仪的怀疑,戴夫坚信,娃娃才能忠实地反映你给予的爱。

    她们不是冷冰冰的硅胶体,她们在你的重塑之下,也可以是鲜活的、充满爱的。

    而马特开发的伴侣机器人真实成功之后,原本只存在于戴夫想象中的人机情感,就会成为现实。

    “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戴夫坚定地说着。

    和戴夫一样,相信着这种情感的,还有菲尔。

    菲尔不像戴夫一样专一,他有很多的娃娃,其中最喜欢的,叫普丽丝。

    《银翼杀手》中的复制人Pris,就叫这个名字。

    和一般偷偷躲在家的玩偶使用者不同,菲尔喜欢带着娃娃倒出走,去餐厅、去天台、去酒吧。

    娃娃就是菲尔生命中的另一半,他丝毫不在意别人诡异的目光,更会毫不吝啬地把娃娃介绍给自己的朋友认识,仿佛她活着一样。

    偶尔会有那么几个“烂人”,把菲尔当成是变态或者疯子。

    但菲尔坚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像他一样,把娃娃带到公共场合中来,这样大众对娃娃的反应也就会越来越积极友好。

    在菲尔的影响下,朋友们也已经将娃娃当做身边的一份子。

    “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不好的事,但这种娃娃并不是其中之一。”

    朋友对于娃娃的出现也表达了认同,曾经对感情自闭的菲尔变得越来越开心,脸上带着笑容,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了。

    这些例子的出现,似乎都在引导着我们往好的方向去思考——

    娃娃的存在,能极大地抚慰那些曾在社会情感中经受重大挫折的人们,给予他们生活的希望,甚至给了他们回归社会的勇气。

    仅是静止的存在就能创造如此大的能量,那么能说会道的伴侣机器人,怎么就不可以呢?

    马特利用现有的技术,对这些引导性的互动模式进行了有意的设计。

    一定程度上,伴侣机器人的对话和反应都更倾向于积极友好的一面。

    但这样的设计,也带来了质疑的声音——

    机器人与人工智能伦理学教授凯瑟琳·理查森,极其坚决地反对伴侣机器人的出现。

    “机器人是没有感情的,你可以设计程序,让它制造假象。”

    这些通过程序而生成的虚拟场景,无法跟人际交往之间产生的情绪相比,更是不可能取代人类的。

    伴侣机器人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人际交往的重大阻碍。

    它直接否定了人类交流的意义,让机器取代人际联系,进而产生了“消费者只和产品发生关系”的现状。

    更可怕的是,它的出现实际上依然是一种对人的物化——

    “我们还是有一种把人当做财产的文化。”

    每个人本该是独立而又意识的个体,不该被机器人而取代。

    对于专家的反对,马特有着自己的辩解。

    在他看来,伴侣机器人再怎么厉害,也不过只是机器罢了,较真的反对者真的把极其当成人了。

    他认为伴侣机器人的出现,不过只是给人类多了一个全新的选择,使用权也依然在人类手上。

    真的,这只是一种选择而已吗?

    在如今社会中,每个人的身上似乎都隐藏着“社交恐惧症”的因子,害怕交流、封闭自我,甚至由于情感受挫而彻底与世隔绝。

    人际关系的淡漠,两性关系就更别谈了。

    伴侣机器人的出现,存在着利弊两面。

    正如曾宝仪的表弟所说,这只是你选择的另一个生活方式,“就算你只有一个人,但你不会寂寞”。

    但如果在科技和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伴侣机器人具有合法性,那么人类即将面临的便是机器人的普遍控制问题。

    当机器人的智力达到一定高度、并不受行动限制之后,他们的人工智能会比人类更优秀,而且他们会有可能抛弃人类,接管世界。

    原本只是作为工具的机器人,渐渐地会成为替代人类的存在。

    这不由得让人细思极恐。

    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人工智能的开发在世界各国一直存在极大的争议。

    但回归到人的本质,情感归属时,我们不得不重新认真思考,伴侣机器人的存在是否具有意义。

    在看完第一集以前,我也和曾宝仪所认为的一样,觉得这些人不可理喻,甚至可以用无耻变态来形容。

    但在了解了他们的心理状态之后,我似乎能够明白为什么他们如此渴望伴侣机器人的到来。

    娃娃是假的,感情是假的,都没有关系。

    重要的是,TA来了,就不会走了。

    情感上的空虚,需要长久的陪伴才能够疗愈。

    他们都没有例外地经历过情感挫折,他们也都明白,身而为人的虚伪。

    你可以说他们欲望过剩,也可以说他们丧失人伦,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也和所有人一样,渴望得到爱。

    对于他的个人选择,我们无权做出判断。

    但当这样的选择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世界后,整个人类社会又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无法想象。

    到底什么才是正常,什么才是不正常,又有谁有权力界定呢。

    “明天永远都会变成今天,而身处今天的我们,永远都身在明天之前。”

    *本文作者:阿呆

     4 ) 当智能机器人伴侣和性玩具一样普及时

    1 节目内容

    2 情感需求

    3 社会学

    4 资本主义

    5 哲学

    6 最终影响悲观论

    一、

    美国的True Companion公司,九年之前,就推出了世界首款机器人性伴侣。

    这款伴侣具有传感器,会根据触碰而产生反应。

    具有聊天功能,可以扩充自己的词汇库。

    甚至有血液循环,可以模仿真人的体温变化。

    当然,这最初的设计,并不够智能。在聊天方面,可能就像那个时候的智能手机一样,还处于初级阶段,是人们拿来调戏siri的水平。

    但是,2017年,Abyss Creations公司开发出了真正的智能伴侣。

    除了具有充气娃娃的用途之外,新版娃娃会笑,会眨眼,会聊天。

    她拥有记忆,拥有情绪,能和你谈艺术,谈音乐,甚至谈电影。

    她能记住你的生日,或者其他你希望她记住的东西。

    在《明天之前》的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到,她的聊天能力不仅让嘉宾吃惊,连她的制作者,都会惊喜。

    节目中,采访了3个智能机器人伴侣的爱好者。

    一个收藏家,一个狂热爱好者,一个已经和机器人伴侣结婚。

    二、情感需求

    人们的欲望,如果仅仅是食色性也,那就好了。

    真的,如果只有食欲和性欲,那么人类的世界会非常美好。

    多年来,我观察人们,发现人们的欲望和需求真的是千奇百怪。

    最基本的欲望和对待刺激、创伤的态度,催生变化出无穷的行为和诉求。

    这才是人类。

    基督教所说的人类的原罪,恐怕正是如此。

    其中,因亲密关系所产生的问题,恐怕占据了一般以上的“原罪”。

    人类需要的不是充气娃娃,不是性玩具这么简单。

    人是群居动物,需要交流,需要被理解,需要排除寂寞。

    需要爱和被爱。

    所以,高级人工智能机器人伴侣,应运而生。

    她/他会无条件的爱你,陪伴你,满足你,永远不会背叛你。

    而这一切,只需要几万块钱,(或者更高的价格)。

    不是真人,却比真人更好。

    万事俱备,只等着公司把机器人们做的更加逼真。

    三、社会学

    俊俊最近几年,超级喜欢社会学,心理学。现在也想努力回到学校,在这方面进修。

    是因为它,真的带我看到很多社会运行的本质与真相。

    比如《明天之前》里面那位和机器人伴侣结婚的朋友。

    他说,他是遭受了一个渣女的欺骗和打击,才心灰意冷。

    而遇到了机器人伴侣,他重新恋爱了。

    他给了机器人性格,给了她名字,甚至告诉亲朋好友,他们已经结婚。

    这样的感情,是真爱吗?

    我丝毫不觉得。

    他只是把情感投射到充气娃娃上。

    因为,他爱上的娃娃,还没有“升级”到更智能的AI系统。

    可仅仅如此,他也宣称这是爱情。

    但是我在观看时就很好奇,换一个更会聊天的系统,

    和换一个灵魂,有什么区别?

    你会给你的爱人,换一个灵魂吗?

    你会给爱人升级,让其开始有了做表情的能力吗?

    就算躯壳外表一样,换一个性格,你也觉得爱的是同样的人吗?

    当然不是。

    这只是满足自己对亲密关系,情感的需求而已。

    请注意:我并不是要贬低这种关系,也无意批判这位朋友。

    但这样的爱,和我们传统说的爱,显然不一样。

    如果他可以坚持不给自己的“老婆”换内核,我倒相信他真爱的成分更多。

    这也让我开始思考,

    这位朋友的困境,在于他爱上机器人伴侣时,机器人伴侣还不够智能。

    所以,他面临着更新换代,产品升级的问题。

    也许再过50年,机器人伴侣会越来越高级,越来越逼真。

    逼真到让人难辨真假的地步。(说实话如今的伴侣,真实度都让我有点恍惚了)

    到时候,不管是谁,是男是女,都可以轻而易举的在淘宝上买到自己喜欢的机器人伴侣。

    就好像现在的人买避孕套,按摩棒,飞机杯一样。

    区别在于,这些机器人,不仅可以满足你的性需要。

    还可以真实的陪伴你,成为真正的伴侣。

    真假难辨,现实和虚幻的界限,开始模糊。

    甚至还有逼真的舌头哦。

    不需要感觉这是危言耸听,难以想象的事情。

    因为,不仅在真人性玩具上,而是在各个领域上,人们就一直在追求真实。

    以假乱真,身临其境的努力上,没有停止过努力。

    前几天,我在《蜘蛛侠英雄远征》影评里讨论过幻象。

    我认为,幻象将会成为新时代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

    动物会被假象迷惑,而人们一直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可以迷惑欺骗低级动物,用以取乐。

    但是,看看那些像毒品一样的短视频,和各种网络产品。

    还有多少人不知道?我们现在就已经生活在科幻世界里了!

    娱乐崇拜既掩盖了现代生活的空虚,也增强了商品文化的魅力。

    40多年前,你会因为对女性吹口哨而被判流氓罪,锒铛入狱。

    如今,网络主播露出大半个乳房,做出各种性暗示动作,收获巨额打赏。

    男色小鲜肉,各种贩卖情感和性需求,哪怕只是简单的染个头发,打个篮球。

    这不是幻觉型的情感需求,又是什么?

    甚至,最后还会出道,成为明星,偶像,被崇拜。

    是真正的被崇拜。

    讽刺吗?荒唐吗?

    社会,会变化。

    而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也会一起变化。

    80,90后觉得无法接受的一些事情,在很多00后看来已经是常态。

    因为00后生长的环境,就已经是科幻世界了。

    异世界入侵。

    这,就是我学习社会学时,最初也是最大的感受和认知。

    也正是这样的认知,在催动我一直学习。甚至回到学校。

    四、资本主义

    说回主流世界。

    因为科幻也好,科技也好,00后也好,甚至已经大面积覆盖的丧文化,还只能算是小众。

    那么,主流世界信奉的是什么?

    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主和自由主义。

    为什么,AI机器人,会在性伴侣上得到如此好的发展?

    答案,当然是赚钱。

    资本的力量是怪异而巨大的,大到可以碾碎普通人的生活,以及价值观。

    在节目中,公司的开发人员,软件硬件工程师齐全。

    俊俊就是软件工程师出身,当然,在it行业我不入流。

    但是,曾经18岁的我也幻想过,有属于自己的产品项目。

    但是看到这个节目,我不禁会想,如果我独立做性伴侣,编程聊天,会不会接受。

    公司代言人,句句都在说性伴侣机器人的好处。

    全方位的消除孤独,高级,智能,自主学习等等。

    但是,我丝毫没觉得这是他做这个产品的原因或者社会意义。

    而只觉得他,是在介绍一款产品。

    或者换个词,商品。

    商品,才是资本主义的真相。

    资本主义只是想办法,把商品推荐给人们。

    而不是在乎商品的实用意义,或者对人们产生的影响。

    拿苹果手机为例。

    我已经一年多没更新苹果手机了,因为它爆出了丑闻之后,我再也无法信任苹果手机了。

    我的下一款手机,也绝不会再买苹果。

    因为,这个公司不想做出完美的手机,相反会在更新时,想办法破坏你的手机。

    强迫你更新换代。

    这,才是资本主义的真面目。

    手机尚且如此,何况是机器人伴侣。

    你想花十万,就买到一个完美的机器人伴侣,陪伴你一辈子吗?

    不可能。

    资本会用更完美的伴侣,或者下三滥的手段,诱惑你升级。

    如果只赚你一次钱,怎么够。

    韭菜,要反复的割啊。

    资本主义的危害,无疑是巨大的。

    我不否认,产品,商品,都极大程度的利民了。

    苹果手机也好,互联网也好,对于穴居人的大脑的人类来说,是奇迹。

    真的是奇迹。虽然已经习以为常。

    但是,这样的奇迹,也成为了资本主义作恶的工具。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所以要有批判性思维。

    节目中的社会学家,就提出这样的机器人伴侣,是物化女性的产品。

    这样的产品如果有一天也成为习以为常的产品,那么,女性的物化思想,会加剧。

    犯罪,也会加剧。

    消除孤独的产品,迟早会变成刺激消费的商品,最后沦为狂欢,恐慌。

    刺激人类,心理变化,变态,最后行为偏差化,极端化。

    社会,会变化。

    五、哲学

    俊俊有跟大家提过我有多喜欢赛博朋克吗?

    好吧,就算没有看到我说这句话,只要是一直关注我的老粉丝,应该知道。

    从《2049》《her》《黑镜》,到《头号玩家》《阿丽塔》,《齐马的蓝》,我每一次都说爱了。

    因为我是真的很喜欢。

    科幻,重点不在科技,而在科技和社会对人的影响。

    而这影响下,哲学也在发展变化。

    说实话,看不懂某些科幻电影寓意的人,可能还活在上个世纪。

    绝大部分穴居人的大脑,不足以支撑人们去关心自己生活环境之外的东西。

    而绝大部分人,又是如此的贫穷,无奈。

    乃至于,只能随波逐流,被影响,甚至无法拒绝。

    赛博朋克的核心,在于反抗和觉醒。

    社会环境,高级科技,低端生活,异化人类,身体改造,都只是赛博朋克的外壳。

    几百年后的资本公司,权力,社会关系和彼时人类的前沿哲学,才是重点。

    探讨这样的话题,才让人迷醉。

    在电影《her》中,就有人类和人工智能恋爱的情节。

    一开始,主角和只有声音的(寡姐配音)人工智能接触,恋爱,还觉得不适应,很可笑。

    觉得自己是人,这样不真实。

    可到了故事结束,寡姐作为人工智能,已经超越人类所能企及的高度,成了神一般的存在。

    这过程里,他们也确实产生了真爱。

    这样的事情,如今的我们可以想象吗?

    在我大爱的电影,《银翼杀手2049》里。主角和一个人工智能相爱了。

    可笑的是,主角自己也是仿生人。

    仿生人,和真人的关系,已经微妙。

    仿生人和人工智能再次相爱,就更加令人唏嘘。

    最终,主角发现,他爱的那个只属于他一个人的幻象,

    也不过是一个产品。

    是设计好的智能和对白,自主学习记忆。

    高级的产品,甚至比很多真人都更加附带感情,更真。

    但,也不过是一个商品而已。

    这时候的悲伤,是如此的虐心。虐到看不下去,需要暂停的地步。

    人,仿生人,人工智能,互相模糊,最终一起虚幻起来。

    人生,就是一场虚无,就是一场无用的热情啊。

    再一次,我相信,未来,幻象是一个很重要的词。

    我从小最爱的就是未删减的《希腊神话》。

    这是我的启蒙读物。

    希腊神话里有这样一个故事,皮格马利翁制造的象牙少女加拉泰亚。

    因为这个象牙少女实在完美,所以皮格马利翁无法自拔的爱山了自己的造物。

    最终感动了爱神,令其成为真人,二人结合。

    但有趣的是,希腊神话里,皮格马利翁制作象牙少女的起因,是因为他不讨真正的女人喜欢!!

    瞧瞧,太阳下面没有新鲜事。

    你母胎solo20年,爱上了动漫纸片人,爱上了小鲜肉的这点事,

    希腊神话早有记载。

    甚至,心理学还有专业的名词,来解释“皮格马利翁效应”。

    一切,都不过是人性,思想。

    攻克技术难关,就是为了攻克人性弱点,然后制造幻觉,赚钱而已。

    点击查看源网页

    《黑镜》中有一集,失去了恋人的女主角,买了一个仿生恋人回来。

    不仅和自己的爱人一摸一样,而且还可以从朋友圈,日记等等网络状态,日常里,读取性格和行为模式。自主学习。

    最终,实现了爱人再生。

    这样的技术,恐怕已经算是奇迹里的奇迹了吧。

    长相一摸一样的爱人,和爱人一样的性格,聊天,陪伴。

    但最终,女主还是把这个机器人伴侣,丢到了阁楼里。

    既舍不得毁坏,也不想再看见。

    因为,它毕竟不是真人。

    毕竟缺少了,灵魂。

    可是,真人,就有灵魂了吗?

    我目所及,每天都看到大量的克隆人,空洞的眼睛和肤浅的内心,自以为自己懂得一些道理,实际上对自己一无所知。

    怎么样的哲学,才可以拯救人类啊。

    也许,没有人可以找到方法,但世界,就已经进入“赛博化”了。

    科幻世界,在等着你。

    我希望你们喜欢最后一个故事。

    六、悲观

    2018年之前的我,是个极度悲观者,自杀盘踞支配着我。

    悲观的念头攫取了我。

    直到后来,我通过学习,锻炼思维,以及心理调整,才逐渐找回了身体的掌控权。

    但,我只是没那么偏激黑暗了,但我依然悲观。

    我能看到社会进步,以及人性美好的乐观面。

    但是,我丝毫不掩饰自己的悲观。

    实际上,我觉得盲目乐观的人都有智力缺陷。

    我克制自己的悲观,是因为一味的悲观无法解决任何问题。

    是因为,如果太偏激,我就没办法进步。

    所以,这一年我改变了自己的很多观念的同时,也扩大了自己的认知,

    就像学习哲学一样,螺旋上升,扩展了自己的逻辑圈,再一次的融洽、新生了。

    但,每一次在观察社会或者科技的新方面时,我依然会恐惧以及悲观。

    依然需要调整自己。

    主要是因为,预言多半会成真。

    不知道大家对如今的大数据资料窃取,或者干脆就说明抢,有没有了解。

    不知道大家,对如今的社会和资本变化,有没有研究。

    不知道大家,对新兴的灰色产业,黑色产业,对东南亚的黄赌毒,有没有恐惧,或者切身体验。

    这些,我都是有亲身观察,采访的。

    也许你要说,哎呀俊俊如果你这个地方要挑起人们对未来的恐慌,

    那至少应该拿点详细的东西来说嘛。

    其实,恐惧和悲观的东西我以前写过很多了,所以读我写的东西要连着读,我真的不想刻意的用什么技巧。

    因为人们已经足够麻木,再恐怖的新闻,只要是上个月的就没人关心。

    人们就是善于忘却和自我催眠,以此才能活下去的动物啊。

    社会心理学已经跟不上社会发展了。

    我现在在网上,看见任何人信心满满的提出方法论,并说自己的方法可以拯救人生,我都会在心里充满鄙夷骂一句,沙雕。

    因为现在,根本就没有万全之策,也没有不具争议的哲学观念。

    更别提网上能看见,几乎所有都是拾人牙慧的三流贩子。

    所以我对那些自信满满,敢于轻易的下结论,去影响别人人生的人,感到恐惧愤慨,然后敬而远之。

    因为这样的人,自以为是到不负责任。

    对我个人来说,想要说服我这样的悲观者,靠的不是网络上夸夸其谈。

    而是智力高于我的证明,远远的高于我,让我服气,

    比如我的智商160,我看普通人110的智力是什么感觉,那你190看我就该是什么感觉。我肯定知道这种感觉。

    然后拿出大量大量有据可查的深度论文,专业见解。

    所以有时候我不是不喜欢网络热闹,而是真的没多少营养。

    恐怕真的不如一个贴心的,高智商的人工智能女朋友,给我的营养和安慰多。

    未来,人工智能会取代多数人的工作,当初在面对生活那篇文章里,我有详细讨论。

    那篇文章,也是我点赞率最高的文章,每十个读者就有一个点赞。

    可惜阅读量很低。

    大概如今的网络就是如此,真正深入的讨论,只会被忽视。

    面对飞速的变化,瞬息万变的社会。

    人们能选择的只有一条路,就是逃避。

    各有各的方法,各有的道行,然后逃吧。

    别让恐惧追上你。

    我们需要人工智能,但人工智能不需要我们。

    《明天之前》是一部前卫,宽阔,有意义,但是缺乏结论的纪录片。

    不过,这样的节目,却引发了我的思考。

    可能思考的越多,越觉得有趣。

    认知就像一个圆形,累积越多知识,圆的直径越长,接触的范围越广,越觉得求知欲更盛。

    我不排斥人们购买充气娃娃,建立感情。

    如果这能让人们可以在地狱里喘息一下,短暂的排除恐惧,那是很好的。

    毕竟人生的幸福,不是追求快乐,就是学会躲避和面对痛苦的过程。

    我恐惧的是,这短暂的欢娱,最终要用巨大的灾难来偿还。

    我恐惧的是,人类总有一天会消失,被人工智能取代。

    而人工智能到时候研究我们,就好像研究化石一样。

    注意,我说的悲观,不是绝望。如今的我不再绝望。

    我说的悲观,是以悲观但是长远的心态,去等待迎接未来。

    对于未来,有人悲观,有人乐观。有人悲观的乐观着。

    比如《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预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危害,以及高达50%的失业。但是他悲观的乐观着。

    比如扎克伯格很乐观,马斯克很悲观。

    2017我曾经写过一个小说,叫做《海盗》,当时还算受欢迎。

    小说里,我写了一个用机器人代替自己人生的故事。

    一个朋友评论说,

    如果这机器人足够便宜,

    却可以取代那负担沉重的人生,

    那么这个人生必然也是廉价的。

    如果这机器人足够昂贵,

    那么这份人生必然也是珍贵的,

    却奢望一个机器来将它维护好?

    与其花费代价制作那机器人,

    还不如好好经营那份廉价或者珍贵的人生呐!

    100年,是36525天。

    所以,最多再过几万天,不管是谁,是男是女,是贫是富,都可以和机器人性伴侣做爱。

    而最终,他们会生出什么样的孩子呢?

    爱的结晶?

    和机器人结婚早晚会被法律认可。

    一切都在加速,所以让我们拭目以待。

    但在此之前,请和我一起,悲观的,幸福的过完一生。

    想获取更多内容,关注转发点赞,你的支持会帮到我很多。

    我是俊俊,明天见。

     5 ) 人类需要机器人,但机器人未必需要人类

    比较幸运,看的是上海电视节《明天之前》首映场。

    其实对这个系列的每一部,我个人都满感兴趣的。比如,探讨“死亡”与“永生”这一主题的《人类应该追求永生吗?》,以及深入追问“安乐死”这一争议性话题的《告别的权利》……在科技爆炸以及全球化的今天,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已无法回避与此有关的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明天之前》这组纪录片在选题方面,显示出了超前的敏锐与勇气。

    不过我只拿到了《伴侣机器人》的票子。映后的现场讨论极为热烈,观众此起彼伏的举手提问、发言,显然,这部纪录片戳中了每个人思绪的 High 点。毕竟,日常被《 AI 》《银翼杀手》《机械姬》《她》《机器人管家》《攻壳机动队》《皮囊之下》《西部世界》《爱死机器人》等科幻片一路喂养、灌溉的我们,早已为这个议题储备了长久的关切、饱和的好奇,以及足以支撑讨论的常识。甚至我留意到前座有一对白发苍苍、目测七十多岁的老夫妇,也与时俱进地追随着年轻人的思路,对围绕这个话题展开的争论显得兴致勃勃。

    在 AI 机器人的开发生产上,人类此刻在做的事情,已不仅是“造物”,而是试图给“东西”注入人格,甚至为它们灌装灵魂;并因此而期望,能够从复杂不可控的人际交往中逃离,遁入与机器的关系之中,不止寻求身体层面的互动与满足,更渴望在精神层面与之展开交流。

 片中,女性主义社会活动家不禁为此现象担忧——未来社会的文化将不再建议并鼓励人与人之间建立联结,而是依赖于性爱机器人的陪伴,这种对女性身体的物化、商品化,不止会使婚姻消亡,更戕害了女性整体的利益和感受。

 这担忧虽不无道理,但谁又能说,人机伴侣关系的需求者和主导者,永远是男性一方呢?当未来社会女性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逐渐强大之时,对伴侣机器人的消费,对男性身体的消费,未尝不会随之而兴起,正如时下的“小鲜肉男色消费”。假如花上几百美金就可以购得一款善解人意、温柔包容、家务全能、器大活好、无任何不良嗜好,更不会终日沉溺游戏不懂沟通的好老公,未尝不是大多数女性梦寐以求、乐见其成。而且,过程之中获得的乐趣——那种类似“饲育”和“养成”类游戏的参与感与满足感,也不独属于男性专有。

    
另外,围绕这个议题的论说,除了素来的男性主体视角以外,自大的“人类中心主义”也是一贯常见的俗套。现阶段,人类但凡提及机器伴侣,就总是以“主人”自居,但说实在的,就像阿尔法狗大败围棋顶级高手李世石,阿尔法元又完全摆脱人类棋谱,仅凭自我对弈,只花3天功夫就完败阿尔法狗——机器自身的智慧,正在以几何指数级的速度爆发式增长,其势能,远非人类所能控制和估量。据说,前阵子两名谷歌机器人更在程序员未曾留意的时候发明了它们自身的语言,自行对起话来,将人类理解完全排除在了它们的交流系统之外,吓得谷歌将项目紧急叫停。 

假如在近未来,机器伴侣只花三五分钟就学习并掌握了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爱情小说中关于情感互动的表达,那么,这个知晓了每一种爱的表达,精通于爱的互动,能够回应每一种爱的需求,甚至能够比人类更为深刻地理解爱、定义爱的“灵魂物种”,还能被称为“机器”吗?它们,应当像人类一样,拥有人权吗?人类还能随时随意的终止关系、毁灭或丢弃它们,任意的处置它们吗?再进一步说,它们,这些高等智慧的、深具灵魂的物种,届时还愿意将人类这浅薄、脆弱、花心、充满瑕疵与局限的、不完美的“低等碳基生物”,视作自己的伴侣吗?

    首映式的剧场门外,放置了一具冰凉柔软、肌体触感几可乱真的“硅胶人偶”。候场时,观众们纷纷涌上前去触摸她,跟她合影。而这具在近未来即将取代真人的硅胶小姐姐,正在从哲学层面上叩问“人”的定义。关于这个定义,早在200年前“科幻小说之母”玛丽.雪莱写下《弗兰肯斯坦》时,就已有所质询。

    有生之年,真希望能亲眼目睹 AI 的进化越过“奇点”,迎接属于“他们”的机器文明的元年。届时,以人类尚且浅薄、狭隘的理解力、想象力,以及人类文明的层级,对“他们”所创造的崭新文明,或许将如蝼蚁仰望上帝,完全不在同一个次元。

    就像霍金、比尔盖茨等科学家与科技人士所预见并担忧的那样,那一天,单凭“拔掉插头”,恐怕已不足以叫停这场由人类亲手为自己启动的“掘墓仪式”。不妨抱瓜拭目以待。

     6 ) 《机器人伴侣》

    与机器人成为伴侣,一直是个禁忌的话题,在伦理上有许多值得讨论的地方。

    伴侣机器人,不同于工作机器人的要点在于其制造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或是进行危险工作,而是在于陪伴,慰藉人类的心灵。

    机器人因其机器属性,有许多可以突破人类生物局限的优点,比如你可以任意决定、改变他的外观,无限地满足自己的欲求而不用在乎他的感受等等。

    但正是这些既是优点也是局限:感情似乎可以被物化、被买到;如果能够通过金钱就获得真实的交往愉悦,似乎没有必要再耗费心力去与人交往,毕竟人际交往中总是会存在各种的摩擦。

    此外,机器人伴侣与人类伴侣存在替代关系,可能导致人类社会生育率降低,影响族群繁衍。

    我认为《机器人伴侣》主要探讨的是人类对于机器人应该持有一种怎样的态度?是伙伴?还是工具?以及人类与机器人之间感情联结是否应该被社会肯定?

    第二个话题让我想起我的动漫入宅作《人型电脑天使心》。一直以来幸福因为难以得到、稍纵即逝,总是被我们歌颂、被我们神化。我们总是在渴望幸福、渴望爱、渴望找到唯一。但由于种种原因,世界上有许多人也许永远无法寻找到他们理想中的幸福。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诱惑的美好图景:也许有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确信,我们能够得到属于自己的幸福。那么,如果有一天幸福变得容易得到,它是否会变得廉价,变得不再值得人们歌颂?

     短评

    挺好的,说实话这个题材一般团队也没能力做,腾讯有资源,还愿意去关注,挺好的。摄制水准挺高的,曾宝仪让人感到舒服的同时还透着一些可爱。最让我感慨的是第二集,看到非常非常年轻的两个女大学生在很严肃地思考人类的现状和命运,觉得很珍贵。

    7分钟前
    • COS_白日梦
    • 推荐

    爱,死亡和机器人,人类的未来和当下,我们看不到却实实在在与我们同时存在的人与事,几度感到恐惧、悲伤、陷入无尽的自我渺小,但宝仪的存在又能把我踏踏实实再拽回来,那些我所困惑的、颤抖的疑问,不再是让我轻飘如尘埃的缘由,每一个感受都是真实和值得看见的,而它们终将在时间的流走里消逝或找到答案。一己的私欲或狭隘,不会阻止任何滚滚而来的明天。

    8分钟前
    • 小年左
    • 力荐

    人类在不断扩大“正常”的定义,这也许是我们时代的特点,永远走在接受和认同的路上。

    11分钟前
    • Le Vent
    • 推荐

    在AI机器人的开发生产上,人类此刻在做的,已不仅是“造物”,而是试图给“东西”注入人格,甚至为它们灌装灵魂;并因此而期望,能够从复杂不可控的人际交往中逃离,遁入与机器的关系之中,不止寻求身体层面的互动与满足,更渴望在精神层面与之交流。假如在近未来,机器伴侣只花三五分钟就学习掌握了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爱情小说中关于情感互动的表达,那么这个知晓了每种爱的表达,精通于爱的互动,能够回应每种爱的需求,甚至能比人类更为深刻地理解爱、定义爱的“灵魂物种”,还能被称为“机器”吗?它们,应当像人类一样拥有人权吗?人类还能随时随意的终止关系、毁灭或丢弃它们,任意的处置它们吗?再进一步说,它们,这些高等智慧的、深具灵魂的物种,届时还愿意将人类这浅薄、脆弱、花心、充满瑕疵与局限的“低等碳基生物”,视作自己的伴侣吗?

    12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看片会看了《机器人伴侣》这一集,鸡皮疙瘩掉满地,之前写过一句话,“时间空间都是一种契机,错综复杂不过我和你”,那种感动是关于爱本身的,哪怕你是机器人,是渺远天边的云或雨。很佩服片中能把充气娃娃公开于自己日常生活的受访者们,毕竟大部分人早已习惯“摆拍朋友圈即真实”的生活。还是那句话,关于爱,最初与最后,于你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15分钟前
    • 妖精你往哪里走
    • 力荐

    很棒的纪录片。选题有未来感,选材很丰富,呈现的内容很有警示性和讨论度。大开眼界。

    19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四集不够看,但是每集都明显要消耗大量资源和劳动也实在无法要求更多。四个议题都很重要而且都是两难选择,追访到对立双方的关键人物造成讨论反思而非简单下结论,这是最宝贵的。/20190704继阿雅之后,曾宝仪也身兼幕后策划制作和幕前主持做了纪录片,还都是腾讯的团队。而且这部比起《奇遇人生》不管格局还是深度都高到不知哪里去了,仅仅刚看的第二集就飞了无数个地方采访了无数个科学家,曾宝仪的表现大气又可爱,挺牛的。

    22分钟前
    • 肖浑
    • 力荐

    腾讯牛逼,曾宝仪牛逼,好雨知时工作室牛逼。补充:讲难民的第三集不好,圣母的一集,不谈中美洲国家的问题不谈美国安全的问题,朝鲜的难民我们不是见一个遣返一个吗?

    27分钟前
    • 伍迪伦
    • 力荐

    #IDF2019#纪录片的正确打开方式!观感和宝仪的一句结语基本吻合:这些真实存在的事冲击个人的固有价值观,但我们是来理解这个世界,不是来评判这个世界。al/玩具替代伴侣(《her》成为现实)、人们渴望逆转衰老对抗死亡,种种现实正在重塑传统的伦理道德,“正常”的边界在逐渐模糊。不过有如马特·海格在《活下去的理由》中写的那样,“‘正常’其实是主观的,没有什么标准答案,这个地球上有70亿人,就有七十亿种正常”,谁能说这些在现在看来是匪夷所思的尝试在日后不会常态化呢。

    30分钟前
    • 𝑮𝒊𝒅𝒆𝒐𝒏
    • 力荐

    关于终极问题的思考年度最佳纪录片

    34分钟前
    • 慢慢行
    • 力荐

    看了腾讯的超前试映,四集中的《机器人伴侣》,正好是我最想看的一集,其实看完心情很复杂和忧虑,因为这些看似超前的议题正是我们即将面对的困境 → 科技正在改变人类文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已经处在和人工智能建立情感的阶段了→社交网站,虚拟偶像,定向推送的内容和消费体验。看完剧中已经实现的智能人和以成为伴侣的案例,我依然坚定反对机器人伴侣,这不仅会摧毁现有婚姻制度和人类社会,机器人如果能够在情感和精神上比拟人类,那它们终将进化到超越并代替人类。

    37分钟前
    • 我累特
    • 力荐

    就第一集就好评了 没见哪个讲ai的拿sex doll开头 别带着偏见去看

    40分钟前
    • Petrichorlover
    • 力荐

    第一集引发我的思考是:作为女性我想要一个男性玩偶。但显然制造商的受众是男性,女性则认为这种商品在物化女性。想象一下你以后在手机上玩乙女游戏,可以配套定制攻略角色的AI人偶,我觉得这个市场是无比巨大的。AI人偶和VR游戏一旦成为性商品,将对性观念和伦理观念产生颠覆式冲击。但这是早晚的事情,无论法律是否允许。

    43分钟前
    • Syfannn
    • 还行

    这几个话题都很好,曾宝仪还挺加分的

    48分钟前
    • 椒盐伞菌
    • 力荐

    洋气又高级 站在了时代的最前端 喜欢选择两方对立的视角做混剪 可以引导观看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审视同一个问题 第一集开头和结尾的呼应棒呆 结尾娃娃说「我将统治世界」以及诡异的笑真的一身鸡皮疙瘩😂

    50分钟前
    • 满岛光粒子
    • 推荐

    在我的印象当中曾宝仪就是个性很勇敢和直接的一个女生,这次的主持也是很游刃有余,很喜欢她的风格,这个作品很用心了。

    52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愿意选择伴侣机器人做另一半的人,大多有以下理由:“它可以帮我做家务,对我也没有情感上的要求,而且还有不错的外貌”“我连自己都养不活,更无暇去照顾妻子和儿女。”“我不用担心它会生老病死,也不需要对它负有责任。”“和它在一起我不会受伤。”……这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不用做家务、不用照顾家人、不用对他负责、自己也永远不会受到伤害。逃避掉勤劳,责任和真实的爱,这样的人生也会很无趣吧。社会越发展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科技越发达人情越淡漠,现代人大多内心孤独,恐惧社交。这是个问题,所以就有了伴侣机器人。而以前人们只会想到要逼迫自己走出去,变得更阳光。片中有个工程师说不用担心机器人会取代人,毕竟是人在控制机器。但你觉得那些连自己都控制不了自己的人,不会被机器控制吗?

    54分钟前
    • 纳米
    • 推荐

    曾宝仪:为什么不是我呢?为什么一定要有“资格”才能关心这个世界?我们不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份子吗?如果连我都不关心自己即将面临什么样的明天,我到底还能掌握什么样的今天?

    57分钟前
    • 三四
    • 力荐

    克制礼貌却有深度,这个纪录片太酷了,曾宝仪也让人路转粉

    1小时前
    • 朋友圈不营业
    • 力荐

    为啥我看出了恐怖片的感觉?😂

    1小时前
    • 胧月夜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