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科幻片 星际穿越

    星际穿越

    评分:
    0.0很差

    分类:科幻片美国2014

    主演:马修·麦康纳,安妮·海瑟薇,杰西卡·查斯坦,麦肯吉·弗依,卡西·阿弗莱克,迈克尔·凯恩,马特·达蒙,提莫西·查拉梅,艾伦·伯斯汀,约翰·利思戈,韦斯·本特利,大卫·吉亚西,比尔·欧文,托弗·戈瑞斯,科莱特·沃夫,弗朗西斯·X.麦卡蒂,安德鲁·博尔巴,乔什·斯图沃特,莱雅·卡里恩斯,利亚姆·迪金森,杰夫·赫普内尔,伊莱耶斯·加贝尔,布鲁克·史密斯,大卫·奥伊罗,威廉姆·德瓦内,拉什·费加,格里芬·弗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国语

    • 更新至HD中字

      光环:夜幕

    • 更新HD

      腥夜

    • HD国语

      变体2024

    • HD中字

      全球风暴

    • HD

      双重躯体

    • 正片

      僵尸世界大战

    • HD中字

      血战摩苏尔

     剧照

    星际穿越 剧照 NO.1星际穿越 剧照 NO.2星际穿越 剧照 NO.3星际穿越 剧照 NO.4星际穿越 剧照 NO.5星际穿越 剧照 NO.6星际穿越 剧照 NO.16星际穿越 剧照 NO.17星际穿越 剧照 NO.18星际穿越 剧照 NO.19星际穿越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近未来的地球黄沙遍野,小麦、秋葵等基础农作物相继因枯萎病灭绝,人类不再像从前那样仰望星空,放纵想象力和灵感的迸发,而是每日在沙尘暴的肆虐下倒数着所剩不多的光景。在家务农的前NASA宇航员库珀(马修·麦康纳 Matthew McConaughey 饰)接连在女儿墨菲(麦肯吉·弗依 Mackenzie Foy 饰)的书房发现奇怪的重力场现象,随即得知在某个未知区域内前NASA成员仍秘密进行一个拯救人类的计划。多年以前土星附近出现神秘虫洞,NASA借机将数名宇航员派遣到遥远的星系寻找适合居住的星球。在布兰德教授(迈克尔·凯恩 Michael Caine 饰)的劝说下,库珀忍痛告别了女儿,和其他三名专家教授女儿艾米莉亚·布兰德(安妮·海瑟薇 Anne Hathaway 饰)、罗米利(大卫·吉雅西 David Gyasi 饰)、多伊尔(韦斯·本特利 Wes Bentley 饰)搭乘宇宙飞船前往目前已知的最有希望的三颗星球考察。  他们穿越遥远的星系银河,感受了一小时七年光阴的沧海桑田,窥见了未知星球和黑洞的壮伟与神秘。在浩瀚宇宙的绝望而孤独角落,总有一份超越了时空的笃定情怀将他们紧紧相连……

     长篇影评

     1 ) 30.10法国提前上映+诺兰映前访谈。无剧透观后感。

    有幸抢到了一张星际穿越在法国提前上映的票。昨晚三个小时电影后回到家里,今天一早坐在火车上码这篇影评,严重缺觉导致的语言障碍或逻辑漏洞还请谅解。

    首映前是诺兰在巴黎影院访谈的现场直播,主持提的问题都很基本,诺兰本人也一再表示在观众看到电影前不愿意谈太多,在他心中走进影院前知道的越少,观影过程中的享受则愈佳,所以在过去两年电影的制作周期里他和团队对影片的内容三缄其口。观影后楼主的感受是,之前在预告片、各种前期宣传里走漏的线索也只是电影的九牛一毛,太多没有提到的因素在电影里抽丝剥茧。之后会提到。

    有关为什么会拍科幻,诺兰提到从小受到的科幻片熏陶,从2001太空漫游到星战系列,让他产生了以后也去拍一部星际题材科幻片的希望,拍摄这部电影也是自己理想的实现。

    主持人还问到选角,以及演员与剧本的关系。诺兰回答大概是,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不会去考虑它适合谁,而单纯为了塑造想象中的那个形象。剧本完成后通过试镜选到马修-麦康纳等主演。诺兰尤其赞赏杰西卡-查斯坦在片中的表现,认为这是非常享受的合作。


    正片部分

    楼主试图在不剧透的情况下说一说本片的感受,事实上可以剧透的内容并不多,因为它显然不是一部“凶手是xx”的故事。全片不断套用以及情节发展构建在的物理理论,楼主作为一个物理系硕士生(非理论方向)也表示难以完全理解,一直试图去跟上剧本和情节发展的逻辑(当然也有语言的问题)。诺兰作为一个学文学的专业剧本作者和导演,敢于在这个方向挖掘,挖掘之深之大胆,一定也是做足了功课;另一方面理论上的复杂其实很危险且不讨好,因为难免会有更大的可能被“挑刺”或者“找出bug”,这样的挑战也值得钦佩。

    至于观影前需要什么知识背景,楼主觉得完全小白也无妨。一来在影片里剧本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解释了一些基本的概念,黑洞(black hole),奇点(singularity),虫洞(worm hole)这些,希望引进之后翻译能够准确的传达;另一方面试图去理解本片全部的理论背景是不可能的,至少本人的智力水平难以企及。真的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去参阅维基百科“String Theory”词条,以及弦论对extra dimensions的阐述,或许会有帮助。

    本片从制作过程到上映,很多人一定会拿它跟盗梦空间作比较,至少都会被划归在“烧脑电影”一类。楼主在看完本片之后的感受是,两者形式略有相似,内容毫无关联。但从“烧脑”程度而言,星际的逻辑复杂性,构建剧本的理论复杂和严密程度都远高于盗梦,可以想象在上映之后会有很多科幻迷花远远超过电影时长的时间来讨论情节和逻辑。另一方面电影的故事背景也不再是“土豪们的金元战争”这样的话题,而更于普通人——未来的普通人——息息相关,有关地球和人类的未来。而与盗梦那样看似发生在现实,实则会觉得难以发生的思维世界相比,本片有关星际旅行而创造的世界观似乎一定会发生,它的发生只会是时间问题。

    而如同盗梦一样,大家也能从预告片里感受到,本片终究会回到家庭、子女的话题,而因为其与情节发展的缠绕,亲密情感和使命感的关联,这个话题在本片里变得更加复杂和沉重, 常年没节操的楼主也掉了几滴眼泪。本片的剪辑和配乐,基本稳稳能拿到奥斯卡提名,(如此想来明年奥斯卡本片和Gone Girl又将是一场血战),音效剪辑与情节搭配的天衣无缝,甚至之前楼主吐槽在地心引力里太空中物件飞过居然有“嗖”的一声这样的奇怪的点,本片的处理都细致入微,每次镜头切到太空里万籁俱寂,影院里安静的能听到邻座的吐气儿,汉斯-季默的配乐及时的插入,或随着视角变化戛然而止,或在故事的顶点伴随你大脑的刷新,好吧如果今年他战胜伦佐拿到小金人我会觉得实至名归。

    在映前访谈诺兰提到两次2001太空漫游和库布里克,而本片里深深的烙印,甚至更契合奥德赛这个主题。电影工业又过去四十多年再与2001对比,本片当然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更震撼和真实的未来世界。而有趣的是2001拍摄的时间大约也是物理学产生弦理论的那十年,而它今天被写在剧本里拍成了电影,而且不再是晦涩的阐述一个开放话题给观众自行填脑洞,而是把人类——或者说编剧本人——的尝试摆在你面前,把它兜售给今天的你看你买不买账。单凭这一点,本片也就超过了一部电影——一部优秀的科幻电影——本来的意义。

    而如同太空漫游,本片在最后情节的高潮让人瞠目结舌,直到片尾字幕出现,楼主的下巴还在脱臼。而不同于一般悬疑片的所谓震惊的反转结局,本片更多是留给人思考和感慨。甚至有一种感觉,写这样一部剧本的挑战像是发表一篇没有人解答过的学术论文,不同的是百万数量级的观众将成为读者和审稿人。

    先写这么多吧,楼主拼命忍住不提具体的内容又表达咆哮一样的心情,也怪不容易。公映前最后几天,大家准备好钞票,大屏幕IMAX总之越大越好,楼主也会去二刷,希望能get到之前没能留意的点。

    31.10.2014

     2 ) 究竟谁创造了星际穿越?

    究竟谁创造了星际穿越?

    克里斯托弗•诺兰,——这个以中文音译的英文名,指向许多重名的人。其中,当今世界最出名的,是《星际穿越》的导演与联名编剧。

    英文名置个人名在前,家姓氏在后,与中国人命名习惯不同。但中英二者并世界诸语诸文化大致相同处在于:个名指向个人存在,姓氏指向宗族延续。因此全球观众大都不难理解:片中家人之间多自然直呼个名,或以反映血缘关系视角的亲属身份代词指称;外人提及或直呼墨菲•库珀(Murph Cooper)时,则多称“墨菲”,既指向非宗族视角下的个体,又避免交流时出现重名指称混淆;而指向“库伯家的顶梁柱”飞行员库珀,或功成名就“库珀家的”墨菲时,人们就都称“库珀”,甚至导致片末出现重名混淆尴尬,也不失自然幽默。不过,片中角色鲜有出现的,是全名。因为只有在特别郑重的语境下,才会直称某人全名,比如秘密会议室墙上悬挂的宇航先驱照片和名牌。

    强调这一点,关乎观众对与“名”有关的事实细节理解。比如,库珀先生对布兰德女士的称呼,从一开始的“布兰德博士”、“布兰德”,至影片中后期某一刻随口叫出“艾米丽亚”,所谓直呼其名——说明这一男一女的“距离”是与“功成名就”无关的一种“由远及近”;但库珀在其后生命垂危之际发出求助信号,却本能呼叫“布兰德”,指向宗族,展示了个人与宗族之间的从属关系。同理,无论曼恩博士一开始直呼“艾米丽亚”显得多么不自然、套近乎(这位演员演技精湛),最后涉及生死存亡的冷酷对话,就还是指向宗族,称“布兰德”。又如,片末人类暂时幸福生活所在的库珀空间站,是以宗族姓氏命名。这种命名方式指向的是整个宗族的全体存续荣耀,而弱化个人功勋。在此基础上,库珀空间站的纪念碑更将荣耀延伸至了“所有勇敢的男人和女人”,虽画面字幕未及,但按理也必如墓碑般郑重镌刻有墨菲•库珀的全名,以示命名来源。

    从幕前到幕后,虽然影片演职人员名单也将一部电影的荣耀延伸至所有参与的男人和女人,但自始至终最大写的名字,毕竟只有一个。

    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在英文中也可昵称作克里斯(Chris),二者词源皆指向基督(Christ)。“克里斯托弗”本义是“基督差来者”或“基督信使”。诺兰,Nolan,则是一个英语化的爱尔兰盖尔文,本义 “驾车武者”或“驾战车的斗士”。

    《星际穿越》也是汉译名,其原文,Interstellar,字面意思是“星际”,与“穿越”无关。“穿越”是眼下尚未褪热门的中文词,指向超时空旅行。因此,这个汉译名大大局限了英文原本的广大所指。在片中,库珀等人讨论并分析先驱探险者们的行踪时,每个追踪屏幕上显示的,正是其人所在的星球,一人一星。一个人的星球,这不免令人想到《小王子》的浪漫,指向身体和内心的绝对孤独。片中库珀操着一口得州口音,演员本人马修•麦康纳亦生于得州——又称“孤星之州”。而在孤独与孤独之间,恰恰就是片名原文所指:《星际》。至于到底“穿越”与否,是原文留白。

    我希望以上一些对“名”的粗浅分析,能从根本上有助于读者认识其各各所指的本体。因为这些“名”将在后文反复出现,就如同诺兰在片中先花了不少笔墨阐述“墨菲”这个名字的设定。然而在片中,墨菲这个角色听了设定后却表现出某种似懂非懂:到底是相信人们普遍认同及简化的“凡可能出错的必会出错”,还是接受父亲乐观的解读——“凡可能发生的必会发生”?无论如何,当美国空军高速载人工具计划的研究员,于一九四九年以工程师墨菲(Edward Aloysius Murphy, Jr.)命名这项定理时,其惋叹的大量无法避免的“错误”的“实行者”和“责任人”,是参与计划的人。本文亦难免出错,望读者海涵、方家赐教。

    以上,是本文第一小节。

    大陆公映版由中影承译,翻译和字幕团队共署名六人,以国内公映外语片人工安排而言,可谓人数众多。可惜错误不少。

    理科生在开片处,飞船起飞不久,可能就如堕地狱。因为指向速度的专名“一马赫”(Mach 1)被错译为指向某种设备型号的“马赫一号”,是硬伤。文科生观影体验或许更差,尤其是语言类学科的。因为片中核心太空站名字所代表的“耐久”(Endurance),被错译为“永恒”(Eternity),相去甚远。另有一些误译和不妥,但都不及这两处荒唐,就不多举例了。最难受的大概是神学生等在中国比较边缘学科的人,其糟糕观影体验主要不一定来自“英译汉”的语际翻译,而更可能来自符际翻译的错位。因为这部电影充斥广义基督教的符号,如拉撒路、永恒、试探、试炼、祈祷、信仰、预表、应许、印记,不胜枚举,但却几乎没有指向基督教荣耀的上帝。这首先造成了这部电影本身的一个重大讽刺:成本一亿六千万美金,首周票房已超两亿六千万美金,如此不敬虔指向信仰上帝的巨额资金流,反映在当今美国好莱坞的每一张钞票、每一个硬币上,却都依法印着这样一句话——“我们信仰上帝”(IN GOD WE TRUST)。继而穿越到中国,这个《好莱坞报道》(The Hollywood Reporter)[注一]和《中国日报》(China Daily)[注二]等媒体点名叹服其票房贡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里,由于无神论的官方权威,陌生的“信仰”成为边缘化的符号,游离于既有信息传播框架之外,观众就更不觉得影片扑面而来的那种讽刺所承载的荒谬感是一种错位了,可谓错上加错。——在中国,挣人民币,就必须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这显然才是彰显绝对真理的合法逻辑,似乎负负得正、错错为对了?

    人,是诺兰电影艺术的源点。其处女短片《虫豸》(Doodlebug)就是一部无限指向作为个体的“人”的电影。这样一种文艺作品,丝毫不为人民服务,因为“人民”——而非“人们”——是个政治概念。

    政治,从诺兰处女长片《追随》(Following)开始,呈现出一个重要维度。至《蝙蝠侠》系列,阶级、革命、恐怖主义等政治寓言似乎更加显而易见,但诺兰却在接受《滚石》(Rolling Stone)[注三]采访时,否定《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的政治性,坚称:“只是讲个故事而已。”

    宗教,尤其缔造大写“西方”文化的基督教,则更是诺兰极力避免的维度。虽在《蝙蝠侠》系列和《致命魔术》中触及原始部落和魔术所牵扯的神秘主义,但浅尝即止。离专门讨论宗教,甚至特定的某宗、某教,还相去甚远。诺兰此番笔下角色仍以英语为母语,却小心翼翼地在任何震怒、惊叹,甚至肉眼看见宇宙罕见奇观时,也避提早已口语化的常见感叹语——“噢、我的上帝”(oh my God)。而诺兰本人对宗教信仰,尤其基督教的回避,也无时不刻在其生活中体现。在就《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首映科罗拉多枪击案发表声明时(The Hollywood Reporter)[注四],诺兰最后说到“我们的心与他们及其家人同在”(our thoughts are with them and their families),不太符合英语习惯。在普遍受基督教影响的美国文化中,人们习惯性说“我们的心及祈祷与某人同在”(our thoughts and prayers be with someone),而不会刻意拆开这个比较固定的搭配。诺兰刻意隐藏的“祈祷”,在《星际穿越》中终于显形,但却是以一种玩笑的方式:老库珀调侃盯着地上“异象”的库珀和墨菲是在“祈祷”,并要求两人“祈祷完了把这(异象)打扫干净”。——库珀直到片尾才做出回应,告诉塔斯:“这里从未如此干净。”可影片又有明确表现库珀在太空里双手交握静坐光中沉默的美好镜头,这一幕不指向祈祷,指向什么?库珀的儿女以及老布兰德,在地球上不断向没有回音甚至不知生死的人倾诉,唯相信去者还会归来,这不是祈祷,又是什么?诺兰在许多维度都呈现出这样一种欲言又止,需要观众费心及费力才能体会。观众如果想要更深切体验片中宇航员们在太空里只能听见祈祷声却似乎无能为力的感觉,就可以看看尤里西•塞德尔的《耶稣,你知道》(Jesus, Du weisst)。

    科学,是这部科幻片的重要诉求与卖点。片中提到的异象,一开始指向鬼魂,继而指向重力,然后指向爱,最后指向墨菲口中的“你”。在从幕后到幕前全方位的科学包装下,诺兰传递的是人文主义的信号:“你”可以利用“重力”表达“爱”并得救赎。这就好比一个科普作家和一个心灵鸡汤写手共同创作的童话,乍看俨然是鬼话;细看呢,暧昧杂糅。诺兰的信念,似某种时尚的科学万能人文主义,仿佛科学技术的进步最终必定可以令人类实现终极自救。《今日美国》(USA Today)[注五]认为此片虎头蛇尾,称:“这部电影,内容涉及了经历戏剧性错误转折的一个世界,及其后续复杂的纷乱。最终意欲作为高潮所呈现的人文主义结局,似乎太过于简洁有序。”

    符号,承载着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导演”一词作为一个符号,其词根“导”(direct)的本意就是“导向”,源自拉丁语“我引导、我统治”(regō)。一个“名”,作为一个能指,指向一个“实”;但这一层所指并非其终结。罗兰•巴特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上,推导出了二级能所指关系,即将一切符号阐释和意识形态的形成,都指向社会自构以维护话语合理性的隐秘系统传承。即将所有“人话”指向“神话”——并非古典意义上的神话传说文本,而是一种精神文化框架。正如儒释道从本源上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基督教则从本源上影响着美国,甚至大写的西方精神文化。

    假如说诺兰挣着信仰上帝的钱,却不信仰或荣耀上帝,并不稀奇,只是美国广泛的信仰危机;那么披着科学和人文的外衣,玩着宗教的梗,却不提信息来源出处,就几乎有些太不诚信了。幸好,欧美观众对基督教那一套隐喻已再熟悉不过;可惜,中国观众则可能因此丧失许多精彩。希望本文的每一个字,都有益于对信仰不敏感的观众,获得与原片本土母语观众更接近的观影体验。

    以上,是本文的第二小节。

    克里斯托弗•诺兰这部影片带来的最大益处,是人们热烈的讨论,即信息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心际”穿越。影片引发各学科专家、学者、爱好者讨论。甚至“翻译”这样一个向来默默奉献的领域也获得许多关注,只因为贯穿全片提纲挈领的一首无题诗,顺理成章成为热门话题议论焦点之一。高晓松、张大春等名人,在网上分享各自汉语甚至古文的个人译文(微博)[注六],令话题再升温。篇幅所限,这里只引用巫宁坤高度忠实原文字面的直译,作为参考;我唯对其处理“温和”(gentle)词性及语法成分问题上的草率,及末阕次句句号的缺失不认同。英文原文可在诗人网(poets.org)[注七]读到。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虽然智慧的人临终时懂得黑暗有理,
    因为他们的话没有进发出闪电,他们
    也并不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善良的人,当最后一浪过去,高呼他们脆弱的善行
    可能曾会多么光辉地在绿色的海湾里舞蹈,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狂暴的人抓住并歌唱过翱翔的太阳,
    懂得,但为时太晚,他们使太阳在途中悲伤,
    也并不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严肃的人,接近死亡,用炫目的视觉看出
    失明的跟睛可以像流星一样闪耀欢欣,
    怒斥,恕斥光明的消逝。

    您啊,我的父亲,在那悲哀的高处,
    现在用您的热泪诅咒我,祝福我吧,我求您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托马斯从小受基督、天主、犹太教等文化广泛熏陶,创作许多以此为主题的诗作,持大写的基督教传统生死观,死后葬于威尔士家乡一教堂墓地,坟前立着一尊比墓碑还高的十字架。因此,拒绝直面十字架的诺兰,对托马斯的引用是比较牵强及流于字面的。这首诗中反复出现的两句话,是近乎直白的基督教信仰,即相信“向死而生”、“暗中有光”、“化咒为福”等一系列反合逻辑。而解释这一系列反合逻辑,就必然引发神学议题,从而将解读者引向诺兰避之而不及或曰刻意留白的维度,即那因为“人”给机器“人”设置的不诚实所隐瞒的真实,不管是百分之五还是百分之十。——全备的真、实,要求全备的信、息,这是诺兰借片中角色之口也承认的人类科学“暂且”无法办到的事。

    在影片中,十二个人,十二个人类最顶尖的宇航员、科学家,踏上拯救人类的旅程,怒斥光明的消逝。其中公认最聪明、最优秀、最勇敢的一个人,居然就叫“人博士”。此人叫“人”。这是个德文姓氏,Mann,与英文“人”(Man)仅一字母之差,读音一样,意思也一样,所以对英文母语观众而言,是个显而易见的象征。这个最优秀的人,背叛了人类——这对美国观众而言,又是个不言而喻的象征:这个“人”,即中文字幕音译为“曼恩”的人,不免指向《圣经》中那个出卖主耶稣基督的十二门徒之一——犹大。

    但诺兰毕竟不是在拍《星际圣经》或《圣经穿越》,所以对号入座的分析不宜多做。比如,“人”这个角色,其实不仅仅捆绑着犹大的记忆,还因其在片中所实犯的谋杀案,而背负该隐的记忆,并所有人的“杀人回忆”及其原罪——“人”杀了人、杀了机器人,又谋杀主角未遂,还试图进一步谋杀全人类,想要做开天辟地的宇宙第一人。又好比片中深入浅出的双关金句:“‘人’之前都是在撒谎。”(Mann was lying.)——“人”简直又要成了无可救药的撒旦。

    那么主耶稣基督这个指向救赎主的关键符号又由谁体现呢?是老布兰德或小布兰德?还是库珀或小库珀?谁能拯救人类?按照如此功能主义的思路,乐于玩拼图游戏的人甚至可以解读出“宇航服”象征着“十字架”,多说无益。因此,可以确定的是,诺兰有意使用着大量基督教的符号,但并没有抱持基督信仰,所以其整体呈现不完全符合广义的基督教思想——以这不多的背景知识为基础,就大概搭建起了穿越到诺兰心星的发射台。

    影片有大量星空的镜头,又不止一次出现以“所在星”代表“某个人”的画面信息,不断强调着“一人一星”的孤独。夜的暗,正是靠着星光指明道路;驾驶各种交通工具的宇航员们,每一次前途未卜的旅程,都指向一颗星;就连影片开头驾驶汽车追逐无人机的库珀,以期“为社会做点贡献”,不也是为了获得无人机上的太阳能电池吗,岂非最终指向地球能量的源头——太阳?而光明宏观照进宇宙广大的黑暗,在影片中又被微观表现为英雄钻进黑洞等奥德修斯式的行为。片中黑洞名叫卡冈图雅,Gargantua,名字源自《巨人传》中所描写的一个食欲巨大的国王,即呼应了作者拉伯雷的人文主义视角。也就是说,诺兰对“光明照进黑暗”的理解也许达到了“真理与爱触及内心”的高度,但通过电影语言表现出来,事实只达到“英雄的地球人钻进宇宙巨人食道(然后被‘排’出)”的隐喻深度。

    以上,是本文的第三小节。

    诺兰引用了托马斯,野心真不小。托马斯这首诗中,呈现了作为讲述者的自己、作为叙述对象的现实中病重之父,以及作为双关的“(天)父”三者呼应的关系,主要通过隐主语的祈使句实现。而诺兰在这部电影中,则呈现了作为主角的库珀、作为库珀父亲角色的老库珀,以及作为库珀异化的儿子——机器人“塔斯”——三者呼应的关系,主要通过首尾照应的喝酒聊天讲故事这一传统叙事结构实现。在这一点上,诺兰显然比托马斯低了整整一个维度,因为前者所表现的人类之外,是作为“造物”的机器人,取道下行;后者则直接触及作为人类“造物主”的天父,直登天路。

    这个机器人塔斯,就充当着库珀的“道”:库伯通过它,才能与“他们”对话,类似《雪国列车》中的电话机。这种“道成机器身”的设定,实在并不新鲜,在《2001太空漫游》等大量科幻作品中都有触及。诺兰本人在《记忆碎片》中早已尝试过以极端方式表现“道成肉身”——比《哈扎尔辞典》的文本尝试更甚——将“道”(Word/Λόγος)直接以纹身刺刻成人的血肉并以音画展现。至此,诺兰转而选择一条向科技异化的主流阳关道;“道成机器身”这种表达方式,就本片而言,十分有助于后工业时代的观众共感代入,产生双关意义上“机械”地共鸣。当库珀问塔斯“他们是谁”的时候,这部电影虽即将高潮,却静如死水。因为诺兰放弃了让库珀直面“他们”质问“你们是谁”的暴力戏剧张力。诺兰直接扔给观众一个间接答案,虽然勉强加入了“他们就是我们”这样一个貌似冲突的自指反转,还让观众有些思考余地,不至于像看《新闻联播》那样被彻底引导着解读信息的思路。但不得不指出,一部电影的高潮叙事竟需要仰赖传统语言表述,大概是电影语言的退化和悲哀——观众如果需要体验那种进化的前卫,大可以看克利斯•马克的《堤》(La Jetée),甚或德里克•贾曼的《蓝》(Blue)。

    诺兰所辛苦保留的叙事悬念,就如同马修•麦康纳在接受《纽约时报》(NYT)[注八]采访时一段逻辑荒唐的陈述所言:“这部电影挑战人类,但同时也有信仰在其中。它说的是:‘对,那外面就是有什么东西在。叫它外星人也好,叫它上帝也好,叫它原动力,随便(whatever)。’”——影片最后关头,假如改结局说是外星人,那答案也就赞美外星人了;解释成拉面神,也就荣耀拉面神了,没本质区别。那么这就不能叫“信仰”,不承载“永远”(for-ever),只能叫“随便”(what-ever)。这就好比,如果将《新世纪福音战士》中所有借用自大写基督教的符号全部改换名称,也并不会影响其整体叙事,毕竟它不是基督教意义下的“福音”;在这个层面,完全可以将《星际穿越》的人文科技万能论,理解为诺兰版本的“人类补完计划”。相比之下,吕克•贝松在同期好莱坞科幻大片《超体》(Lucy)中异化,或曰“补完”,成就一个拥有百分之百宇宙全息的优盘,然后便不知道如何继续了,只能无力地诉诸开放式结局。诺兰在这一点上倒是狂野得多,直接利用那其中的百分之九十,展现一个可以解读为“救赎人类”的过程,并为之“机”选一个逻辑不甚自洽的答案,转述给观众。不过这里倒还真有一丝很微妙的幽默,不知是否诺兰刻意为之:诺兰给出的这个答案,其实就是机器神(deus ex mechina),而库珀接近机器神所通过的“道”,是一个机器人。这个机器人最后还继众人之后成为库珀的“副驾”,及其亲生儿子结局不了了之后在门廊前“传承故事”的交流对象……我总感觉片中库珀这个人很无奈,甚至似乎要穿越银河与银幕质疑诺兰:你到底要把我怎么样才满意?!——库珀显然是诺兰作为创作者的自我意识投射。从某种意义上讲,诺兰对自己的批判相当全面与深刻,甚至有意用大量幼稚且全无必要的蒙太奇去表现墨菲和布兰德两位姑娘之间身份必然的重叠与变异;因此,反过来讲,其比较成熟的批判在某些维度就极有可能是无意而成。

    在揭晓答案的一瞬间,诺兰的科普叙事彻底由人文主义的无力滑向其从业以来长期展现的虚无主义,急转直下跌入无尽深渊——可气氛却已在汉斯•季默以伦敦圣殿教堂管风琴为主音的锣鼓喧天之下烘托到顶点,又不可能再往上行——就只好变成一场喧闹的悲喜剧。皆大欢喜,喜中有悲,“白发人送黑发人”,悲喜交加,大喜大悲,不悲不喜,总之乱套了,连画风都变了,居然很令人诧异地出现带有自拍神器那种巧克力色朦胧美的虚焦镜头,看起来实在太像一支突然插入电影的手表广告。诺兰所揭晓的答案,几乎就是希区柯克的“麦格芬”——为影片以特效展示的“爱”所感动得目眩神迷的观众,其实几乎已并不介意这个最终答案是什么,或这个解释是否合乎逻辑。

    如果说《记忆碎片》是“为复仇而复仇”,《盗梦空间》是“为梦而梦”,那么《星际穿越》则是“为爱而爱”了。诺兰确实具有把一个简单故事复杂化的才能。——而在规模上,这次诺兰不止要在电影院里带领观众体验救赎哥谭市的感觉,更要去体验救赎全人类的感觉了,而且是相当传统的流程:从现在出发、接触未来、回到过去……科幻迷大概早就已经对这样的结构审美疲劳。

    诺兰必然相信永恒和爱,因为片中角色嘴里说着“我永远爱你”。但这些声称永远爱对方的人也同时明确表示,自己的认知,大概还远不足以认识什么是“爱”,也更不知道“永远”为何物。老库珀奉劝库珀不要给小库珀许自己不能实现的愿望,但库珀仍对女儿说“我永远爱你,而且我会回来”(I love you forever and I am coming back)——在自己不明确知道什么是“永远”和“爱”的情况下,甚至在自己不确信几时或最终能否回来的情况下。这可真是令人绝望的爱。

    诺兰试图表达的,比如“对孩子来说我们都只是回忆”,是一种线性不可逆的复述。因此,库珀先生离开孩子,前往(重返)太空,寻找具体意义上的未来的“家”(片末以预言式画外音描述的“沐浴在新日下的新家”),“飞”在“天上”,如坠云里雾里,获得“好像成功了,因为‘他们’正在关闭超方体”的启示,最终重返(前往)了抽象意义上的过去的“家”——家人聚集的地方(具体表现为一个超大型空间站里一间医院病房)。库珀先生的时间“穿越”是相对的,按影片中的逻辑及科学解释,是“不可逆转”的;按背景音乐的烘托,是在滴答声中流逝的时间。

    诺兰实际表现的,却更多只是一种循环式的再现,就像那传递“爱的信号”来回摆动停滞不前的秒针,或像单调重复的赋格、翻来覆去的再现部,难免令追求新鲜感官刺激的观众乏味、熟睡。因为诺兰意欲表现先知的预言,但在影片中一次又一次都未将其指向终极的“预表”和“应验”。感觉这影片过一段时间就把音量逼到超大,配合银幕大明大暗。这就是诺兰利用电影语言表现“怒斥光明的消逝”的极致了吗?——或者说,如果诺兰指向了终极,那么整部电影就只是一个序曲,那颗宜居新星上即将有一男一女继续引领人类驶向“那个良夜”和“光明的消逝”。——这仿佛是能够大幅提高这部电影立意和维度的一个视角。如果接受这个先验的视角,则作为“诺兰宇宙交响曲”之“动机”的诗,就是作为实体的整部电影幕前幕后的预言,超越了作为目的及功利性整全叙事需要的那种由摩斯电码拼出“留下”之类的指向“预言”的符号。——也只有在这样的视角下,库珀向墨菲转述其亡母在生产后那句话里出现的“现在”(now)一词,与诺兰转述已故的托马斯在其父即将亡故时感悟的那句诗里出现的“现在”(now)一词,才能无缝对接,并瞬间充满各种对生死和时间的思考与解读可能。

    那么,在这个视角下,影片末尾,一个刚刚告别至亲生父的单身女人,利用机器人“亲手”埋葬了她跨越“人类至她当时为止最长旅程”寻找的爱人,外表安详宁静,为过去的、当时的、之后的所有人类的繁衍及这部电影的存在,站在一个“现在”仅有她一人脱下氧气面罩自由呼吸的新星上,安营开荒。画外音叙述着她可能即将迎来一次长眠,以及随之而来的新家,和新日的新光。一个告别了所有亲人的单身男人,带着诚实度更高、幽默度更低的机器人,及其在诚实度更低、幽默度更高且酌情保留信息的情况下接触到更接近“他们”一手真相的数据,驾着飞船,大概已如获新生般安全脱离了以即将死去的女儿及其全族命名的巨大曲面科技体,“现在”直奔那单身女人而去。——库珀和布兰德寻找的是彼此吗?还是什么?库伯和布兰德是否交换或模糊了性别?为何这个女的留那么短的头发而这个男的手里竟掌握着承载“全备信息”的机器禁果?库珀和布兰德是否像《云图》里的主角一样,以“先祖”的身份象征不同的宗族甚至其他范畴下的人群分野?在《星际穿越》这支由符号线索堆叠而成的好莱坞特效史诗里,诺兰却又没能给出任何哪怕触碰终极的答案,而只勉强诉诸“前叙事”或无限轮回的虚空暗示,真是令人惋惜。——正如乔伊斯在《芬尼根守灵夜》中的旧预言和新寓言一般,以环形的文字交叠递进及超越承载文字之二维载体的速度,以一部声光盛宴及超越承载四维认知载体的耐久……一道一孤一终一被爱一长延那/河流淌,经过夏娃和亚当的教堂……

    诺兰为人类文明——尤其好莱坞文明——所树立的教堂,是影片中一座又一座飘扬着美国国旗的星球最高最宏伟最唯一建筑。用美金搭建而成,却因为不全备的诚实,或所谓幽默感,或所谓酌情缄默,而不说出美国早已危机的信仰。这是这部片子最大的本体矛盾,也是当大量观众通过科学哲学知识议论影片异象时,所忽略的那存在于每个孩子房间中的大象。——或用诺兰借由“醍醐灌顶”的库珀使贯口活儿一般抛出的高科技“中心思想”,那每个孩子房间中的神秘的充满各种科学术语和超验奥秘的“来自未来”的可能性云云。——或用莫菲“童真”的话讲,是“我并不害怕”的鬼魂,是“我说了但人们都不相信我”的,那所谓不可言说的,实体实指意义上的,“天上”的“父”——是不是就是指向上帝的“天父”?诺兰似乎连通过机器人开这么一个玩笑的胆量都没有,竟还不如哈利•波特直呼“伏地魔”勇敢吗?怕也只是出于敬畏,而非单纯因为写不出新鲜段子。毕竟阳光之下并无新事,库伯的诺言,“我永远爱你,而且我会回来”,不仅是《大话西游》中至尊宝成圣后为紫霞仙子的祈祷所实现的应许,也是《圣经》中记载的古老文字。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高晓松从托马斯属灵诗句中译出「涅槃」这一佛教符号,其实倒与诺兰的视角更接近了。「涅槃」指向的是超越轮回概念生死的超验,是“非死非生、无死无生”的状态,至少可以呼应诺兰由人文主义超方体塌缩而成的虚无主义黑洞,或尼采所谓“实然不应在、应然不实在”;托马斯所信仰的基督教生死观,亦即片中“拉撒路”所象征的“死而复生”所部分指向的,是“有死有生、亦死亦生”的状态,且并不是尼采所谓“民众的柏拉图主义”,而只是个人救赎基于先验的理想和盼望。虽说汉语大量吸收佛教词汇,比如本文标题所用的“究竟”二字,在日常交流中已鲜有承载任何佛教内涵,恐怕“涅槃”也并不能激荡起太多令读者想要圆寂的冲动。但这两种宗教显然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三观上的不同。

    以上,是本文的第四小节。

    我的个人观影体验,使我认识到诺兰是个很有世俗智慧的人。因为纵然各行各业观众给影片“捉虫”,但诺兰皆可巧妙地以“我所说的是谎言”这一由自指引发的经典悖论回避所有风险。也是个单纯善良的人,虽持有充满矛盾和虚无的视角,却仍天真地相信爱与永恒,即使无法确实把握答案。更是一个有资格狂野的人,相当于花了十亿人民币,不断在片中借角色之口夸耀电影维度“向外延伸”的幅度,不止一次提到“人类有史以来走得最远”云云。还是个特别严肃冷静的人,可以为了自己对电影实景细节的苛求,远赴冰岛取景,或老老实实种五百英亩玉米,拍完后大概是卖了以补贴预算。——但终究只是一个人——只是亿万令人目眩神迷的人类之一,与“人”无异。如果没有片末字幕中出现的令人目不暇接数百位特效人员辛勤,如果没有从幕后到幕前全球数千万观众每人奉献的光阴和金钱,“诺兰”作为一族姓氏,也许就不会在宇宙长河中比“托马斯”散发更加辉煌的微光。

    托马斯,Thomas,本义“双生”,指向耶稣十二门徒之一,多马。多马对拉撒路的复活报以疑惑,对主耶稣基督的复活更报以“非见不信”的态度。就好像墨菲到生死存亡之际,因为听到太多否定的声音,断言拒绝相信父的回归,直到突然看见秒针如心跳般鲜活的确据。迪兰,Dylan,指向海和浪,字面义可以理解为“大浪”、“猛浪”。

    迪兰•托马斯这首诗,虽然充满了日出日落,但丝毫没有“向外延伸”,一点都不想要去到什么外星;也不是诺兰在片中毫无来由批判一通的“死于地球”的思路;而是展现了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深入人的内心,“生”入人的“身”死。克里斯托弗•诺兰,这位“驾车武士”族裔,“基督信使”,从黑白《虫豸》出发,尝试线性、非线性、环形、螺旋形、各种性、各种形的电影叙事,直至利用顶尖炫彩特效驾驭巨人国的卡冈图雅。也许下一步还要突破,就应该且只能转而重新完全向内出发,挑战自己——而非蝙蝠侠或人类——心灵最深处那本源的光暗。

    不要行温雅了入那好夜,
    老年应燃烧、咆哮于日暮;
    盛怒,盛怒反抗光之死灭。

    纵儒博者终识暗是正确,
    因其语词未闪电故群儒
    不要行温雅了入那好夜。

    好善者,嚎啕,与末浪作别,
    其微善未炫舞于碧湾故,
    盛怒,盛怒反抗光之死灭。

    狂野者,逐日赞歌不迭,学,
    惜晚矣,东曦因而驾愁路,
    不要行温雅了入那好夜。

    沉肃者,濒死夺目而视,觉
    盲眼能烨如流星并色舞,
    盛怒,盛怒反抗光之死灭。

    现您,我父,在那悲伤高界,
    咒、佑我以您烈泪,我祈福。
    不要行温雅了入那好夜。
    盛怒,盛怒反抗光之死灭。

    以上,是本文的第五小节。

    究竟谁创造了星际穿越?当人们高呼“诺兰”甚至顶礼膜拜时,“克里斯托弗”成为了对其认识的留白和不在场。

    克里斯托弗•诺兰及一支当今顶尖国际文艺运营集团,像片中角色一样圆满完成好莱坞赋予他们的“使命”(mission),创造了令人浮想联翩的《星际穿越》,但并没有创造令人无限神往的“星际穿越”——克里斯托弗只是一个试图表现“星际穿越”的信使,终究无法越过时空、科技、语言等诸多阻隔,手把手引导你洞穿星际。正如片中安妮•海瑟薇一段演技十分精湛的独白戏台词所言,她所饰演的布兰德笑中带泪地说服着自己并因此而坚定信心:虽然爱引领她漫游宇宙,但,“‘爱’并不是我们发明的什么东西。”(Love is not something we invented.)

    “星际穿越”之“名”,是人类浩繁认知全集中的一个微妙能指,这种表达方式,或许的确是人类发明。

    其“实”,则与人类所有认知与表达一并指向片中终未揭晓的那百分之五,是实现星际间心际交流可能性的完备基础,是《银河系搭车客指南》中“四十二”所代表的宇宙人生全息奥秘炸裂,是《矩阵》中那个叫“三位体”的女人为叫“新一”的男人献身的原因,是墨菲定理在数学表达上以“大Ο符号”呈现渐近的无穷,是《第五元素》中“第五元素”猛喷的一道光!就必都最终指向那在真正意义上最初创造星际穿越的……

    (刊《三联生活周刊》2014年12月8日第49期,见刊有删改。我给5颗星,满分100。)

    [注一] http://www.hollywoodreporter.com/news/interstellar-penguins-madagascar-make-final-742840

    [注二] http://www.chinadaily.com.cn/culture/2014-11/17/content_18927880.htm

    [注三] http://www.rollingstone.com/movies/news/christopher-nolan-dark-knight-rises-isn-t-political-20120720

    [注四] http://www.hollywoodreporter.com/news/colorado-shooting-dark-knight-rises-christopher-nolan-352628

    [注五] http://www.usatoday.com/story/life/movies/2014/10/27/interstellar-review/18018445/

    [注六] http://weibo.com/p/2304186b736b5b0102v5sl

    [注七] http://www.poets.org/poetsorg/poem/do-not-go-gentle-good-night

    [注八] http://www.nytimes.com/2014/10/26/arts/mcconaughey-hathaway-and-chastain-on-interstellar.html

     3 ) Cooper的儿子,老农民汤姆才是救世主!

    李硕:“决定我们行为的,终究是我们的情感。”——题记

            诺兰新片一出,各路讨论纷纷聚焦在黑洞是啥、相对论咋回事、什么是五维空间等物理学原理上,文青影评家们终于找到了秀逼格的创新点,这时候要不懂平行宇宙你都不好意思上豆瓣,而理聪们给影片测bug的技能则更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他们津津乐道那些科学漏洞的同时貌似诺兰真的就too simple了。

            然而,电影终究是艺术作品,虽然是基于科学原理的“硬科幻”,但所有设定都掌握在导演的手中,人家只是在艺术作品的框架内利用科学、表现科学,那堆公式到底咋回事、表现得准不准其实根本不是重点。科学原理与技术细节必须在作品中为导演所构造的故事服务,而诺兰牛逼就牛逼在,他构造的这个故事,人们压根没法讨论“如果”。

            当我们看电影时,到了某一高潮时刻或关键点,常常会想,如果主角做出了另一种选择会怎样,如果发生了另一种情况会如何……然而,在这部电影里,当你为其中的某一节点思考另一种可能时,整部影片就没了,甚至,在这个世界观之下的整个世界都不存在了。

            比如在本片的转折点,他们从覆满海水的星球脱身后,两位主角争论下一站去哪,这场争论明显是感性和理性之争,库珀更相信数据,相信科学权威曼恩,而布兰德遵从感觉,她说,爱也许是更高层次的我们无法理解的东西。最终库珀选择了前者,虽然后来证实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但如果他们听从布兰德的意见驶向艾德蒙斯星,那么库珀就不会掉进五维空间,也就不会给自己发送NASA位置坐标,没有坐标他就不会见到老教授更不会向星际出发,整个故事就根本不会发生。

            同样,如果墨菲的哥哥汤姆没有守着那老房子、如果库珀当初真的依着女儿的意愿而没有离开,如果老教授没说谎……那这一切也都不会发生。诺兰把整个故事设计成了一个环形的结构,这个环形结构上的角色根本没有其他选择。

            根据这个环形,诺兰告诉我们,现在的行为不仅是过去决定的,也可能是未来决定的,未来留给现在的线索驱使我们做出当下的行为。

            几十年之后掉进五维空间的库珀给几十年前的自己留下了出发的线索,让一切不得不发生。也正是N年之后的五维人类——未来的“我们”,把库珀带进这个五维空间,让库珀可以给女儿传递黑洞数据。过去和未来连成一个环,这个环不仅仅像0这样简单,它类似无数个8字环环相扣,人类生命就这样不断进化发展。

            这宏伟的构造直接向我们当前所认知的因果律发出挑战,让我们重新思考“偶然和必然”这个老生常谈的哲学话题。我们始终坚信,现在是由过去决定的,果永远在因之后,若发生和过去毫无联系的事情,则称之为“偶然”、“随机”或者其他什么感性的东西。但诺兰说,你当前的行为有可能是未来的你与现在的你进行沟通并留下暗示之后的结果。

            这固然很神棍,所以诺兰才引入了物理学的种种概念做出合理解释。当然,人家说的根本不是物理上的事儿。造就这一切的,是他的儿子,那个合格的农民汤姆。

            想想库珀离开之前,和汤姆紧紧拥抱,并且告诉儿子:“帮我看好我的地!”

            就为这一句话,汤姆付出了一生,甚至第一个孩子病死、妻子和第二个孩子重病也不曾动摇。这不仅仅是为了承诺,当他关掉视频录像的一刻,他就断定爸爸不会回来了。他坚守的是属于自己的土地。

            所以,当我第二次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时,演到汤姆目送父亲开车离开的镜头,画面上只有汤姆的背影和大片的农田,声音是火箭发射的倒计时,我的泪水早已止不住地奔涌出来。你若是看不懂这个,绝逼认为我的泪点很奇怪。

            接下来就是这个美国red neck的必然。是他在极端严苛的环境下保护住了家里的土地、房子和妹妹的书架——五维空间和地球的交接口。如果没有他二十几年的坚守,他妹妹墨菲怎么可能再次回到原来的房间,怎么可能收到父亲的信号,收不到信号人都他妈死光了,五维人还能进化出来吗?进化不出来库珀就不能掉进五维空间就不能给自己传递坐标也就不能出发飞向太空……可能整个世界就没有了。

            说到这,你们还以为拯救世界的是墨菲或者库珀?

            拯救世界的其实是那个看起来最笨最傻最没存在感的酱油角色汤姆啊!

            库伯出发前,和岳父坐在屋前聊天时候说:“人类有探索者也有守护者。”如果库珀是勇敢的探索者,那么他的儿子就是守护者。当探索者要出发时,是守护者给了他最强有力的支持,他们共同代表着人类的精神。豆瓣上居然有人说汤姆这个角色表现了人类的愚蠢与无能为力,大哥你高中语文课上多了吗?

            当成年墨菲收到父亲发来的摩尔斯电码之后挥着手表从屋子里冲出来拥抱哥哥的时候,你看这位守护者的眼神,没有兴奋没有冲动,依旧是那样的坚定。再想想父亲离开时汤姆远望的背影,眼泪再一次夺眶而出。

            诺兰注定是热爱土地的,探索者们到达的三颗星球,前两颗分别布满了洪水和坚冰,而最后安妮海瑟薇到达的艾德蒙斯星,却是广阔的黄土,那才是人类的希望。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安妮海瑟薇摘下宇航头盔转身走远的背影,居然和汤姆远望父亲离开时的背影如此相似。而人类之所以能到达那里,并不取决于过去与未来、因与果、偶然与必然的逻辑设定,也无关各种物理规律科学知识,而是来自于保守故土的信念和对至亲的承诺——儿子守护着帮父亲看地的承诺,父亲守护着回来陪女儿的承诺,他们共同守护着对家园的承诺。

            这种坚守只来源于人类最原始的情感。这里引用微博上@大咕咕咕鸡老师一句话——“无论如何即使穿越时空也要回老家种玉米的信念支撑他飞过亿万光年!”看到这你才能吼出这个影片看起来烂俗却牛逼透了的主旨——爱是穿越时空的幽灵!

            最终只有墨菲理解了父亲。在影片开头,巨大沙尘来临前的棒球场上,墨菲曾说:“外公说你讨厌种田。”而最终,墨菲告诉后代们,父亲喜欢种田。

            父亲是真的喜欢种田,因为那是属于他自己的家园。

     4 ) 劇中的詩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Dylan Thomas, 1914 - 1953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切莫溫馴地走入良夜
    日暮之年應燃燒咆哮於終盡
    狂怒,咆哮著對抗那光的減殞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
    Because their words had forked no lightning the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Good men, the last wave by, crying how bright
    Their frail deeds might have danced in a green b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Wild men who caught and sang the sun in flight,
    And learn, too late, they grieved it on its w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Grave men, near death, who see with blinding sight
    Blind eyes could blaze like meteors and be g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And you, my father, there on the sad height,
    Curse, bless, me now with your fierce tears, I pray.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5 ) 诺兰的维度

    Spoiler Alert



    在我们进入对“Interstellar”的具体讨论之前,也许需要对诺兰导演进行一个小小的总结和分析——他也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最能兼具票房号召力和影迷人气的导演。如果我们抛开影视工业的层面,仅仅从个人才华上分析诺兰的成功,那么他最大的优点和长处在哪?或者说,诺兰的电影到底好在哪?
    我认为是对叙事结构的精巧设计。很多导演都会采用非线性叙事, 但毫无疑问诺兰是其中的佼佼者。以我个人最喜欢的诺兰作品“Memento”为例,同一主角的两条故事线,故事被分割为碎片,一条顺序发生,一条则是真正的逆时进行。就好像一根由两端分别点燃的线绳,逐渐在填满火药的中点交汇,爆发出了最后的火花。这样的设计需要主创具有极其清醒的头脑,故事的细节必须被小心的设计,才能在最后的交汇处给予观者以智识的快感。不同于普通非线性叙事的形式美感,诺兰的作品具有某种数学式的精妙美学。
    而精巧结构中蕴藏着更加奇妙的现象:结构本身所存在的张力自然地渗透进入了叙事之中,故事的展开显得水到渠成。当然,这与类型上的悬疑片特点有关,观者在终于捋顺结构的同时,也就同时释放了悬念,得到双重的满足。
    一些广受好评的诺兰电影都具有结构复杂精巧的特点,例如“Inception”的五重梦境。当然黑暗骑士三部曲不符合这个范式,在这三部电影里,诺兰体现的是对既有题材的主题改造深化能力。但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的作品,会发现,在结构之外,诺兰其实是相当好莱坞叙事的(或者称之为“通俗”)。“Inception”的每层梦境中的故事都是一个完整的、cliché的好莱坞故事。而黑暗骑士系列则也是对好莱坞既有主题的化用(善恶模糊、社会运动),创新之处只在排列组合。从这个角度来看,依然是把握结构的能力。
    终于,让我们用这样的角度审视“interstellar”,在这部电影里,诺兰的创新体现在哪里?当然,在故事的主题上,不出意料的传统:父女之间的感情是贯穿始终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虽然诺兰在访谈中表现了对“2001 Space Odyssey”的推崇,但他显然没有拍摄元叙事电影的勇气,还是选择了最安全的亲情作为情感主线。诺兰甚至不惜用将近一个小时的篇幅来铺垫二人的关系,这在一部以星际旅行为卖点的科幻影片中是多么的大胆。
    那么创新在哪里?我认为是罕见的“硬”科幻元素。有基普·索恩做科学顾问,interstellar里涉及的科学细节都存在严肃的理论基础,电影中的人物用大量的科学术语告诉现实中的观众,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可能的,只是还没有实现而已。而如果观众们回去查“虫洞”、“奇点”的维基百科,则又会印证影片里的情节。
    但问题出现了,科学基础的严谨性在某种程度上只能代表影片的严肃性追求,甚至可以当做宣传卖点,但不能起到如精巧结构或主题创新的作用,即成为影片的真正驱动力。事实上在Interstellar主题方面是有新的发掘空间的,即人类对待地球的态度——是矿洞还是家园(恰好可以跟去年的“gravity”形成互文)?但诺兰在这个角度的探索浅尝辄止,又在最后以一种偷懒的方式解决了这个矛盾(我们将在后面提到),而把情感重心完全放在了父女情上。这个主题是如此的主流,也就不得不考验诺兰在一个通俗框架里驾驭电影的能力了。
    可正如许多影评家批评的那样,诺兰在技术环节(叙事技巧、调度剪辑)上从来不是一流的。前三分之一的地球生活戏,只是略显拖沓,但你也可以说是扎实细致。但星际旅行之后,情节在技术细节和情感线索之间就显得有些顾此失彼。这样的缺点在影片的结尾体现得尤为明显:Cooper进入五维空间,与Tars进行了大量的、原理性的讨论,可以说是揭开科学性谜底的关键情节。但此时叙事重心突然转到了父女二人通过奇点的沟通上,而此时我满脑子还在试图用Cooper刚才的台词串联起电影的科学逻辑,几乎错过了这个情感高潮。
    另一个问题存在于情感线索本身,Cooper的挣扎在于是信守与女儿的承诺,还是为了任务牺牲自己?更进一步的则如Dr Mann所说,是选择对亲人的小爱还是对人类的大爱?但所有的这些矛盾,诺兰都用巧合而不是人物的内在动力解决了:恰巧燃料不足要求Cooper必须牺牲自己(两难抉择被虚置)、恰巧刚好进入奇点与女儿沟通解开她的心结(情感冲突被解决)、而最后的巧合更是夸张到了又能从黑洞中出来再次见到女儿。情感线当然圆满,重逢的场景当然煽情,可这样也就失去了借人物挣扎让我们借机审视自身的机会。
    作为星际旅行电影,另外一个吸引人的关键是利用视觉呈现,带我们进入浩瀚的太空。在这点上,Interstellar显然无法与去年的gravity相提并论。但伴随着Hans Zimmer的配乐,以及对黑洞外观的高科学性模拟,还是让人非常愉悦震撼的。但诺兰再次在自己不擅长的动作戏调度剪辑上表现出了粗糙。以Miller行星的戏为例,当他们发现远方的并不是山而是巨浪时(顺便说我觉得是全片最具表现力的镜头),电影缺乏镜头来交待飞船、两名宇航员、记录仪和巨浪之间的位置和距离关系,观众也就因而不知道Brand去取记录仪的危险性。在之后的整个过程中,镜头在呆板的中景近景间切换,每个景别都是一个人物的单独画面,信息量极其不足,使得观众丧失了感同身受的紧迫感。当然这个场景里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让机器人去取?以及为什么另一名宇航员干等着不跑向飞船导致自己最终牺牲?同样无法让人满意的还有Cooper和Dr Mann的打斗戏。
    大卫·波德维尔所总结出的诺兰所擅长的一点是交叉剪辑。而影片的最后部分出现了一段堪称大型的交叉剪辑:一边是Cooper从追Endurance到进入黑洞,一边是女儿烧掉哥哥玉米田,折返回老屋要接走哥哥妻儿。这段体现了诺兰的水准,在画面风格上,地球上的昏黄紧张喧嚣感,和星际空间的孤寂黑暗感,形成了强烈对比,但内在都充满了紧张感和悲壮感,映衬了“不坐等黑夜”的拼搏主动精神。
    但当Cooper进入五维空间之后,交叉剪辑还在延续,也是电影所设想的高潮,但因为种种原因,相较于物理的丰富维度,这段的情感就显得非常扁平。其一是上述的理论消化时间造成的观众难以进入情境,而且在影片的理论空间下,既然gravity可以超越时间,也就并没有女儿解密的紧迫性,交叉剪辑事实上并不是时间上的并置,那此时的情感张力也就显得做作了。当然,依靠巧合而非人物内在动力解决矛盾的偷懒,也是造成这种扁平的重要原因。结尾处的煽情场景,则更加套路化,显得异常平庸。且让观众难以接受的是,在结尾部分,除了父女相见的煽情,也只有轨道站上的奇观展示(而且相当敷衍了事)。
    叙事维度的缺乏同样体现在人物的扁平,儿子的角色有存在的必要吗?他在观众心中和父亲心中一样没有存在感,而Dr Mann则又是一个本可挖掘,但语焉不详的人物。当然所有的重心都集中在了父女二人身上,可如此宏大的故事架构,视角太过狭窄实在是让人感到遗憾。

    所以诺兰真的这么糟吗?当然不是,即使在这部电影里,他所体现出的严肃的态度依然是现在大多数导演缺乏的。在星际旅行这个题材上,他没有陷入一些我并不喜欢的科幻片的幼稚性窠臼中,而是以惯有的认真态度,打造了一个没有印第安人式外星人的、具备现实性的故事。而这个故事本身如果能讲得精炼点,也算是大制作中的佳篇。但严肃性从来不能取代艺术性,电影让我们审视外部世界的同时,更吸引人的功能是让我们审视自己的内心,而这是interstellar所缺乏的。造成这种缺乏的原因在于电影本身维度的匮乏,诺兰在缺乏一个基础性构建的情况下,是难以真正以电影的方式扩展电影自身内涵的。这一点在“The Dark Knight Rises”中已有体现,Interstellar则是他作为导演的缺点的更加集中的体现而已。正如一个后现代主义建筑师,如果脱离了结构上的花巧,设计方正的国际主义建筑时,那些以往被掩盖了的采光、舒适性上的缺点就会显得刺眼。
    所以我反对对诺兰的造神运动,神的特点是无所不能,而优秀的电影导演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什么是自己擅长的,什么是自己不擅长的,如何扬长避短。

     6 ) 银河彼端,群星尽头

    小时候居住的城市有着令人惊叹的重工业和灰黄色的天空,在夜晚,除了朦胧的月球,偶尔也只能一瞥天狼星和金星摇曳的身姿。第一次与银河的会面是在天文馆的投影穹幕里,外表奇异的投影仪冷静的转动,将无数光点铺满头顶。这固然比不上若干年后在海滨散步时与这条雄伟光带真身那场震撼的不期而遇,但足以让我在儿时就感受到了康德式的感动:让人肃然起敬的,不仅仅是老师家长的教诲,还有头顶这片神秘诱人的天空。

    很长一段时间,几乎不放过任何太空和宇宙题材的书籍与影视作品。时至今日,也仍然会为一部电影的上扬而激动,有星空,有诺兰,夫复何求。在几个月的关注后,终于得以一睹诺兰在Interstellar之中构建的太空世界。些许是期望过高,对影片本身的观感略复杂。即使观影时面对太空一直血脉贲张,回想时仍然会稍觉有所缺憾。对于诺兰而言,个人以为,这部电影应该能够更好。抛去个人的吹毛求疵,却还是愿意为电影打上五星,并非作为诺兰的粉丝,而是那遥远星空的粉丝。

    一 旅途的终点

    这部影片的内核是一部亲情剧,是一则关于父亲和女儿之间的爱与承诺的故事。影片让人类最真实最温暖的情感与守候自然地渗入到太空移民这样一个宏大而充满悲壮感的人类史诗当中。在一个宏大的叙事中包裹真诚的情感,这正是诺兰所擅长的,其操控和表达无疑已经出神入化。在本片中,拯救子女与人类未来的使命感,与父女之间相互守候的深情,对立统一地构成了古典的戏剧冲突,并几乎时刻作为主人公的动机推进剧情。

    本片的三幕式推进与情感线索密不可分。开端时,父女生活先行铺垫了二人的感情以及必要的伏笔。前NASA飞行员Cooper本来在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地球上作为农民养家糊口,与岳父和一儿一女共同生活,而与古灵精怪的女儿Murphy尤其性情相投。在女儿房间“幽灵”这一超自然存在的启示下,Cooper父女发现了远避人世的NASA和他们暗中筹划的计划。Cooper接受了Brand教授的任务,其主要动机仍是保护自己的孩子和他们的未来,但女儿对此并不认可。在Cooper离开时,原本融洽的父女亲情由此断裂,二人的沟通也随着父女空间和时间上不可逾越的距离而渐趋消逝二人在空间和情感上产生分离。

    在发展与对抗阶段,Cooper一行乘坐Endurance号进行的探索任务作为主线,却接连遭受重大挫折,对任务的责任与对女儿的承诺逐渐开始冲突。由于黑洞时间延迟效应的影响,Murphy已长大并辅助Brand教授理论研究,作为副线的中心人物登场。整个计划真相的揭露,使其对人类未来的信心产生动摇,而对父亲的矛盾心情与日俱增。在中后段的蒙太奇的交接中,父女二人的命途同时进入低谷,遭遇生死与信任的重大危机,但仍然在各自的时空中进行着顽强的抗争。

    结局或解决篇中,Cooper和Murphy的双线最终在叙事和情感上汇流统一。Cooper关键时刻舍弃自我,而选择了保全Amelia和人类的未来;Murphy从迷惘中振作,决定回到对父亲情感与回忆的起点寻找一线希望。但殊途同归,被吸入黑洞的Cooper发现身处奇异的多维世界,重新和女儿心意相通,并意识到了自己的真正使命;Murphy感应到父亲的思念,借助Cooper利用重力传递的信息,获得了掌控重力理论的关键数据。

    当然,被时间和空间分隔的二人最终还是得以重新相聚,Cooper履行了自己回家的诺言,Murphy的理论拯救了人类。再会之后,Cooper再一次踏上旅途,无所牵挂地前往Amelia所在的人类新家园。

    这个故事演绎的是一段的的确确穿越了时间与空间的父女真情,虽然“穿越时空的爱”这一题材已经被无数言情奇幻网络小说搞得烂大街,但本片却能让人潸然泪下,因为它如此纯粹而真实,和我们的生活如此相似。Cooper没有怀抱“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凌云壮志,只是想赶快完成任务尽早回到女儿身边陪伴她成长。在人类危急存亡之秋,Murphy最终选择的避风港仍然是和父亲有着最多回忆的地方。

    2001年曾经有一部动画短片《父与女》,片长仅8分钟,故事很简单:父亲在最后一个拥抱后坐船离去,女儿日复一日地来到湖边守望父亲的归来,直到长大,结婚,老去。已经是老妇人的女儿最终来到业已干涸的湖中,找到父亲离去的船,躺到里面,像回到父亲怀中。

    这份生命的守候,同样跨越了Murphy的一生,但幸运的是,她知道父亲一直没有放弃,即便横亘亿万光年,父亲也在试图守候着她,这份信念也最终支持她见到父亲最后的那一面。

    对Cooper而言,他对于承诺和任务所有的坚持,都是出于爱。航程的灯塔,旅途的终点,始终是女儿所在的地方。

    二 群星与管风琴

    作为一部太空题材的科幻片,天体奇观的展示便是影片光鲜的外衣。无论是气体巨人土星美丽的圆环,球状虫洞中被引力透镜扭曲的星云影像,抑或巨大黑洞外旋转的吸积盘如熠熠发光的丝带,以及类地行星上的滔天巨浪和冰云万里凝,无一不让人屏息或惊叹。

    对个人而言略为遗憾的是,片中并未给群星和银河呈现出令人心向神往的远景特写。这也许是导演的本意,可能诺兰并不愿以这种老套的方式来讨好观众,而更着重于通过特定的展示方法来保持基调一致。这似乎有着向《太空漫游2001》致敬的意味,大部分关于太空的镜头并非人的视角出发,我们看到的只是飞船外壳之外静谧而空旷的黑暗空间,冰冷且了无生机。

    虽然没能一睹银河系群星摄人心魄的光辉,本片的阵容却真的是群星璀璨。除了诺兰的老搭档迈克尔凯恩和安妮海瑟薇出演了Brand父女,男主Cooper则由近年来风头正盛的马修麦康纳担纲,唯一算得上反派的队友销售员Dr. Mann则找来了马特达蒙。

    马修麦康纳的演技自然不必多言,带有南方口音的低沉深情的音色很契合Cooper的角色定位,说不定算是代替了故意压低了声音的蝙蝠侠而被诺兰相中。值得一提的是,马修麦康纳多年前曾在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卡尔萨根编剧的科幻电影《接触》(Contact)中作为男主角。《接触》和本片同为太空题材,在科幻界也可算是具有里程碑的地位,让马修担任男主估计也同样算是一种致敬吧。

    Murphy中年阶段的扮演者杰西卡查斯坦名气不那么大,至少我之前是没有看过她的作品,在片中有限的戏份之内表演也做得相当不错。童年Murphy个性十足,聪敏伶俐,而且小演员Mackenzie Foy和杰西卡查斯坦甚是相似,选角32个赞。老年Murphy虽然只有最终一场父女团聚的戏,包含沧桑的声线中夹带着浓浓的爱意,感人至深。

    由于影片不吝笔墨地把戏份都给了Cooper父女,其他配角的表现力和存在感被大幅削弱,个人觉得多少有些浪费这一班底。老戏骨们自然都不会有表演方面的问题,问题主要在于发挥的空间和人物的设定。

    凯恩的Brand教授斯文彬彬,深藏不露,片中Brand教授为了greater good炮制了人类移民的骗局,这是一个本应更集具矛盾对抗与一身的人物,却没有得到更多表现,只好解释为篇幅有限或其城府之深。教授和女儿Amelia同样是父女之情,因为没有主角光环也只好沦为陪衬。

    Amelia的情感空缺就转给了一位探险的先驱者Edmond来填补,和Cooper一样有着自己的私心,但作为第二女主,她的内心戏也的确太少。有趣的是,出身为宇航员且身科学世家的Amelia在飞船上发表了一段关于“爱和重力一样穿越维度”的陈述,这部分感觉多少弄巧成拙,也许对于本人这种理工宅槽点太强,有些出戏——原来爱是第五基本作用力,爱心驱动引擎的宇宙飞船听上去也很棒呢。嘛,人家还是小女生,理解就好。

    持久号的其他两名船员,Romilly和Doyle都是地球科学家的翘楚,在影片中皆不幸遇难。Doyle死得很冤,在大浪卷来时他是离舱门最近的人,在机器人CASE去救Amelia时发扬女士先走的绅士精神,最终惨遭编剧毒手,造成了无意义的损失。Romilly其实也很冤,尽职尽责的老实人却被队友Dr. Mann坑杀。综合全片看来,二位成为英烈只好说是剧情需要,Amelia最后可是要孤身一人等着Cooper到来的。

    Dr. Mann的转变也很戏剧化,但也算合理,因为他疯了。作为初期探险者中的唯一幸存者,被寂寞和恐惧折磨到发疯,于是先是抛弃科学家底线搞起数据造假,吸引其他人的救援。其之后突破人类底线的行为则不可理喻,既然已经得救,老老实实地认怂别人也不会说什么,却非打着拯救人类的旗号杀光队友。逃跑的时候好歹拉上女神海瑟薇啊,好歹有个帮手还可以繁衍人类。飞船对接时上演星际级作死,害人害己,万幸主角有外挂。

    这些被剧情牺牲的配角,其刻画缺失造成的空位则留给了机器人TARSE填补。TARSE的角色类似《2001太空漫游》的HAL,但对人类忠心不二。TARSE闲暇时插科打诨调节气氛,关键时刻又能挺身而出英雄救美,不但凭借高超的技巧完成了高速旋转下的空间对接,最后还测得了核心的数据拯救了人类。这样一个满嘴跑火车,跑姿喜感十足的机器人在风头上无疑大大压过了其他的配角。其重要程度和光环加成已经赶超星球大战中的R2D2,直逼哆啦A梦。

    剧情和表演构建了影片的骨架,丰富的影像表现渲染了绮丽的外观,Hanz Zimmer的配乐则更深刻的塑造了影片的气质。电影伊始,Cooper凝望玉米田的镜头缓缓展开,配以背景管风琴低沉肃穆的长啸。同理查德施特劳斯交响诗《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第一段日出中管风琴的演绎类似,一种冥冥中苍凉而黑暗的力量开始蔓延。

    管风琴由此开始贯穿全片,从地球到太空。管风琴与宗教音乐气质上的契合以及历史上的密不可分,使得整个片子也浸染上了一层宗教式宿命与救赎的主题色彩。管风琴轰鸣中蕴含的高高在上的力量,和浩瀚未知的宇宙在人内心的投影一样,都是值得敬畏的存在。

    片中管风琴的录音来自伦敦一教堂中一台90年历史的管风琴,在教堂独特的声学环境中,管风琴的音色尤为摄人心魄。此外,Zimmer还加入了34个弦乐单位,24个木管单位,4部钢琴以及合唱团。但很明显这些都是为了与管风琴相配合,弦乐恰如其分的烘托,木管空灵的奇特声效,人声的反复与异化,将人类命运与太空的互动渲染得更加诡秘,为未知之境渲染出超验般的深邃。

    三 虫洞,黑洞以及关于时空的一切

    从本片的设定可以看出试图成为一部硬科幻经典的决心。并不过分夸张的生态恶化,距离现在并不遥远,由于人类衰亡而导致的科技停滞,舍弃了华而不实设计感的宇宙飞船,都十分真实而合乎情理。太空中主动的消音,行星上探测到的水和氨气结晶,也都符合科学原理。不能够解释的部分则统统推给了“他们”,身份不明而掌握着未知力量的地球的援助者。

    对于虫洞,黑洞这两种我们目前还无法获取一手材料的天体(前者甚至只停留在理论中),当然可供编导发挥的空间会更大一些。但根据我们已有的认知,尤其是一些为科学界广泛接受的知识,很多设定的细节还是出现了较大的偏差。虽然较真行为显得很不知趣,但是吐槽的过程并不无聊。

    1. 虫洞

    虫洞又名爱因斯坦-罗森桥,是一个假想的概念,是指连接时空中两点的隧道。片中Romilly用纸张进行的解释很直观,另一个比喻是将时空比作苹果的表皮,虫子在内部打洞连接表皮的不同位置。

    虫洞的理论得益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从概念上很容易推想出虫洞必然是高出三维时空的维度世界。科学家们至今尚未观测到虫洞的存在,但在理论上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讨,比如其产生和维持的条件。

    根据目前一种主流观点,虫洞由于其本身的不稳定特性很难维系,需要负的能量进行补充,且尺度越大越不稳定。也有研究人员做出了其他的计算结果,认为虫洞可以存在而不需额外条件,但由于高维空间的卷缩,尺度可能会非常小。理论和实验观测的进一步验证都尚需时日。

    如果按照定义,虫洞实际上即三维时空的扭曲,那么这种扭曲很可能像黑洞一样产生很大的引力。如果要实现一个能够让宏观飞行器通过的虫洞,其入口附近的时空曲率必须足够缓,否则试图通过其中的物质便会因为各处受到的引力大小不同而被撕裂。而要实现如此平缓的入口,其半径要达到数十数百光年。

    所以如果是这样一个虫洞,凭借片中化学燃料动力的飞行器想要穿越并达到另一端也需要几十万年以上的时间。如果再计入由于重力变化产生的延时效应则会更长。因此,片中的虫洞似乎和我们目前认为的虫洞有很大差异,五维生物的“他们”果然厉害。

    2. 黑洞

    黑洞想必公众们已经耳熟能详了,和虫洞一样是科幻界的明星,但对于黑洞的研究要多得多,尤其是家喻户晓的霍金就是黑洞的著名研究者。

    黑洞作为大型恒星在自身引力作用下坍缩形成的天体,具有匪夷所思的引力,甚至光子也无法逃脱其附近强大的引力场。最为人熟知的是恒星级的史瓦西黑洞,不带电且不旋转。其外层的临界面成为“视界”,即片中出现的名词,在视界表面,只有光速移动的物体能够逃离黑洞的引力。视界包围的球体的半径,则称为史瓦西半径,与质量成正比。黑洞的核心“奇点”则隐匿在视界深处。在黑洞的重力作用下,星际物质被吸引并以黑洞为中心螺旋运动,并在加速和摩擦过程中产生辐射,形成光辉夺目的“吸积盘”。

    本片请到的执行制片之一是大牛Kip Throne,和霍金齐名的理论物理学家,其在重力,天体物理和黑洞的研究领域内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请他坐镇也正是为了保证影片中科学设定尽可能贴近真实。

    十分感谢豆友电光侠是大花指出了之前版本的影评中本人关于黑洞的几个自以为是的错误。错误的原因即是把影片中出现的Gargantua这样一个高速旋转的超大质量黑洞主观臆测成了普通的恒星级黑洞。在此正好也半桶水地扯两句权当科普。

    黑洞依据质量可分为几类,微型黑洞由于尺度小和稳定性差等原因难以观测,在星际空间中更多的稳定黑洞则可以分为恒星级黑洞(Stellar black hole)和超大质量黑洞(Supermassive black hole)。前者的质量一般是太阳质量的几倍到几十倍,后者的质量则高达太阳的几十万倍到几十倍。

    一般而言,恒星级黑洞通常是由于巨型天体被自己引力作用下崩溃而形成的。超大质量黑洞的形成原因更为复杂,经常出现于星系的中心,如银河系核心那颗四百万太阳质量的黑洞。

    恒星级规模的史瓦西黑洞可能是在科普书刊影视作品中曝光率最高的,具有中等质量,有限的视界大小,视界内部的高密度,强大的潮汐力(由于距中心位置不同导致的重力差异)等特点。

    而对于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巨人而言,因为其史瓦西半径很大但质量又集中于内核,因此其平均密度其实很小,同时在其视界范围之外的潮汐力也因此微弱。因此片中Cooper得以穿过视界而没有被潮汐力扯断。

    当然,如果没有五维生命体的额外照顾,即便可以逃过被吸积盘中的等离子体碾磨,被黑洞捕获的Cooper终将还是很可能面临被潮汐力扯成面条的命运,这一效应被天体物理学家们形象地称为Spaghettification。

    影片中黑洞的另一个特点是高速旋转,根据广义相对论求解结果,这个黑洞应该是一个Kerr黑洞。其高速旋转造成的参考系拖曳效应会导致惊人的时间延时效应,在影片中时间延迟高达六万倍。

    如果对于一个无旋转的黑洞,根据相对论所推导的引力延时公式:
    t_0 = t_f * square_root( 1 - r_0 / r ),(其中t_0为引力场中观察者所在位置的时间,t_f为远离引力场的正常时间,r_0即史瓦西半径,r是观察者距离引力体的位置),在远离视界的行星表面,将不会有特别巨大的延迟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此类Kerr黑洞具有两个层面:一个扁球形的能层,和一个球形的视界,以及一个环形的“奇点”。这些结构被认为可能与虫洞的一些特征类似,说不定“他们”便是通过这种方式很聪明地让Cooper避开奇点,并远程传送其到木星附近。而在黑洞两个层面之间的部分称为能球(Ergosphere),据理论研究,可以通过向黑洞转动的反方向向能球中投入质量,从而获得黑洞自身的一部分转动能。此即能球名字的来源,也是科学家们从Kerr黑洞汲取能量的根基。影片中Cooper让Amelia逃生的方案应该即是基于此,通过舍弃两艘太空船,使Endurance号增加额外的动能逃离黑洞并抵达Edmund的星球的。

    但对于以黑洞为核心的这个星系,有些不合理的地方则在于几颗行星的设计。那颗水行星上有着周期性的万丈巨浪和齐膝深的平静处,这个黑洞微弱潮汐力的设定似乎有些不符,不然行星本身也会受到巨大影响。另外,即使是来自吸积盘的辐射能够温暖星球保持水的液态成分,但也同样会受到漫天飞舞的星际物质的亲密接触。何况其也迟早会被吸入吸积盘,化成齑粉。

    之后科学家们痛定思痛,也吐槽到这样星球不会产生生命云云。那么问题来了,在黑洞旁边的行星(Dr. Mann的行星也处于影响范围之内),为什么会被作为考察对象。莫非在这样一个万马齐喑全民种田的时代,人类文明的退步导致即便是顶尖的科学家也忽视了恒星对于生命重要性与黑洞的厉害;或是前期的考察让人们们却对黑洞有了新的认知,但Endurance号的遭遇显然是对于这或天真或傲慢的自以为是狠狠的打脸。

    3. 重力和因果律

    这些内容严格将来算不上漏洞,毕竟这些都是超出人类目前认知范畴的东西,但影片的阐释方式却难以令人信服。

    时间这个东西至今科学家们没有搞清楚,甚至连真实与否都在辩论不休。时间这一维度毕竟过于特殊,所以在科学问题的处理上大家都是慎之又慎。但本片所设定的五维生物显然对此不屑一顾,随手便能把Cooper丢到四维空间中,让他自我觉醒并成为推动自己行为的幽灵,当然也顺便把因果律喂了狗。

    如果Cooper没接受NASA的任务,就不会进入黑洞并指引过去的自己找到NASA,所以这一切必须发生。其中的每个环节即是原因,亦是结果。这种充满矛盾的时间环状连续体是时间穿越的祖父佯谬的变体,几十年来活跃于各种涉及时间穿越的作品中,不胜枚举,如回到未来系列,哈利波特第三部等。当然这种处理自洽地解决了电影中的矛盾,成功回收了伏线,在情感上也获得了圆满。至于解释,去问高维生物好了。

    另外一个有些仓促的细节在于结局处Cooper和Murphy之间沟通的段落。躲在书架背后的Cooper除了撞书架,居然获得了重力操控的技能。对于这一点影片同样没有给出任何的解释。便见得Cooper突然洞悉天意,悟得一阳指和六脉神剑的招式,一点一划,房间中的沙石便整齐划一地排出二进制的编码,手表秒针便跳起莫尔斯码之舞。Cooper的儿子Tom刚刚被妹妹放火烧了田地,怒气冲冲地回来理论,却也如同被点了穴一般,被Murphy拿着一只指针抽搐的手表便拦了下来。

    既然Cooper有此等神通,为何一开始不发送个信息亮明身份?很简单,时空连续,历史不能改变,只能重复。站在编剧一边试图解释下的话,只能把Cooper的技能也当成五维生物的赠品好了,限制了其使用方式。

    整个故事里决定人类生死存亡的最关键的钥匙牢牢地掌控在Cooper父女手中。Cooper英明神武,九死一生,Murphy坚毅果敢,冰雪聪明,父女携手,其利断金。反观纠结于内心选择的老教授,卖队友和被队友卖的宇航员,殒身不恤的先驱者,以及被困于地球上挣扎着的人们,大概可以不负责任的揣测一下,如果“他们”真的是人类的未来,那他们一定是Cooper家族的后裔吧。


    四 水沟与星空

    “我们都身处水沟之中,但有些人却仰望星辰。”王尔德如是说。

    从洪荒时代起,人类便从未停止过对头顶星空的眺望。遥远的群星一直指引并见证着人类文明的成长,拉近着二者之间的距离。

    影片开端主人公眼前那一片广袤的翠绿田野,和结尾处飞船所奔向的浩渺繁星之所在,正是代表着人类文明两极的意象——老去的故土与新的理想乡,文明古老开端的农业与最先进科技凝结的星际旅行,过去与未来。

    Cooper的历险便是从这片田野开始,最终投身太空。他的背后,是无数个在泥泞中也要仰望星辰的少数人;他的所及,是无数先驱智慧与意志拓展的疆界。Cooper骨子里仍然沸腾着不安的血液,他反对学校对阿波罗计划的污蔑,反对人类的守成。Cooper的胸腔里,跳动着的是儿女和人类共同的未来。

    Brand教授致死都在反复吟诵着英国诗人Dylan Thomas的诗句: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Brand教授弥留之际发出这最后的怒吼之时,人类移民计划濒于破灭,群星彼端的Cooper正步入死亡陷阱。Dylan的这首诗没有找到好的译作,也许是原诗中燃烧的文字难以在韵律上准确的传达,但精神上与千年前古人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遥遥相通。

    面对死亡幽暗的宁静,生命最本真的欲望会燃烧爆发。Dylan的这首诗,不仅仅是Brand教授的倔强与不甘,不仅仅是Cooper的性命相搏,更是人类对命运的最后抗争:“人类发源于此,却绝不会在此终结。”这和所有伟大的探索故事一样惊心动魄,兼具豪情和悲壮,却更加贴近生命,是文明断绝退路的殊死一搏,混杂着希冀与绝望。

    然而,即便本片中人类迎来了光明的结局,却仍然不禁为此伤感。在父亲穿越到银河的彼端,到达群星的尽头之后,最终回到的却仍是心中挂念的家人身边。那个原样保留的房屋,屋外却没有曾经的湛蓝天空和青纱帐,也没有曾经挚爱亲人的安息之所,温馨的同时散发着一丝是物是人非的苍凉。

    不知本片是否借助这个爱与守护的主题有所隐喻,却隐约能从中体会到一点人与地球相似的羁绊。浪迹天涯后落叶归根,甚至出师未捷的狐死首丘,相比山河破碎下背井离乡,总会多一份归宿感的慰藉。探索,征服,殖民,四海为家,固然豪气万丈,但以目前科技水平看来,踏出家门却仍尚需时日;而与此同时,人类的家园却至少已是疾在腠理,不可不医。倘若没有像电影中这般得贵人相助,近距离开个传送门,附赠科学入门手册,恐怕最后豪情尽失,惟余悲哀而已。也许,我们早晚要面临离开,但愿我们能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好,也但愿这个原因不是我们自己罢。

     短评

    一边太空冒险,一边是通俗的情感戏。无论外表多硬科幻:虫洞、黑洞、太空冒险、多维空间……最核心的仍是亲情与爱。科学与理论其实都是为感情服务的,用很硬的外壳包裹最柔软的情感。也因为此,它不会是2001那样严肃伟大的科幻片,但却有更饱满的感情。包括那些泪点

    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三体迷们不用担心电影版会拍的稀烂啦!章北海船长,面壁人希恩斯,高维碎片,青铜时代和万有引力舰太空大战,冬眠和星际航行,三体世界的荒芜,高维世界的样貌,云天明的童话,诺兰新作中一次性看完!#刚刚看完星际穿越interstellar,感觉自己萌萌哒#

    10分钟前
    • 喵喵猫
    • 力荐

    整场基本屏住呼吸,瞠目结舌,无话可说.在香港这么多年除了电影节我第一次碰见放映结束观众集体鼓掌的.去年看完Gravity我觉得太空科幻片已经拍到头了,然后Nolan大神把我这点眼界碾压得粉碎.三体迷不必再较真拍三体这事Nolan已经把后半部给拍了.

    11分钟前
    • 我怀念的
    • 力荐

    如果要给这部电影分级,我决定叫他逼级片。

    16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安妮海瑟薇最后变成了谁?对了,女娲嘛。

    19分钟前
    • 周杰伧的小粉丝
    • 力荐

    非常理想化,所以显得很有种,没有公司敢让任何人拍这样的电影。致敬库布里克的镜头体现了导演的少女心。但有2001珠玉在前,我认为这部顶多和它并驾齐驱。诺兰尽其所能拍出了触手可及的科幻,硬核又充满人性,温情又隐含黑暗面,让人潸然泪下。“理想化”是不是削弱了剧本?大家保留各自意见吧。

    24分钟前
    • Rebel Scum
    • 力荐

    以地球全部北京化(咦?)为背景的近未来硬科幻,对虫洞、重力和时间维度都有新颖的理解,刻画的浩瀚宇宙让人目眩。可惜诺兰的野心太大(真的是bigger than bigger!),而且把人性拔那么高,到最后就成太空神棍片了...

    2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就是……看完这个片子……一出影厅……再看到走廊里其他电影海报……就觉得……它们都特别没意义……哈哈……

    34分钟前
    • 少数豪
    • 力荐

    我想给100颗星,这可能是我至今看过最令我震撼的电影了。到电影结束时候还不断流泪,奇迹不是因为有上帝 也不是有什么不可知的 某种力量,正是我们自己,人类不相信人类的力量把那些我们无可预知的奇迹都认为是上帝的功劳。若兰把我的世界观如此震撼人心的展现出来,我感觉我现在都激动得语无伦次了

    36分钟前
    • CSUMMERY
    • 力荐

    看完没人起立鼓掌,因为全跪着。

    39分钟前
    • 大夫唐
    • 力荐

    严格说,这不是一部太空电影,太空片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它能打破伦理性视角,而从超越维度(宇宙论,宗教)重新把握人类社会。而诺兰的努力,则更近于用物理学之外的盲点,拔高人伦价值。这个观点借电影视听效果获得了情感上的保证。但也牺牲了形而上的深度。

    42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英雄气笃,儿女情长。

    47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诺兰的科幻片其实和传统意义上的「科幻片」不是一个体系。

    48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太壮阔了,无以言表!40'渐入佳境,80'叹为观止,120'泪流满面,160'恍如隔世…不曾如此贴近浩瀚星空,被它环抱;不曾如此触摸生命之弦,遁入五维幻境。瑕不掩瑜的科幻神作,刷新视觉的IMAX体验,观影前撒好尿,准备接受近三小时的泪腺洗礼。“爱是一种力量,让我们超越时空感知它的存在”-发自豆瓣App

    5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两星半给配乐演员和几个画面分一下。诺兰电影里对人性的阐述简直就像中学生一样自以为深刻又理智,结果剧情转折啊非正面人物啊都快成unintentional comedy了。视听方面除了有钱有技术,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创新,还有诺兰拍动作戏太!难!看!了!还好是用的赠票。

    55分钟前
    • \t^h/
    • 较差

    致女儿书。全世界的导演都在解决时间问题,拍科幻片的诺兰更是。不管别人说好还是不好,它都值得你进电影院。这部诺兰电影有一个硬邦邦的外壳,内里却是软绵绵的情感。大半时间,它是缓慢的文艺片,一小部分是科幻恐怖片。因爱生忧,有爱不死。有人这么说。

    60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2011年11月有《雨果》,2012年11月有《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3年11月有《地心引力》,2014年11月有《星际穿越》,……前三部电影分别获得11、10、11项的奥斯卡提名,然后都拿下最佳摄影和最佳视觉效果奖,由此,我们可以预测《星际穿越》2015年的奥斯卡提名数和最佳摄影+视觉效果拿奖的可能性?……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相比诺兰之前的片子,这部显得比较慢热。然而前两段的层层铺垫终于迎来了第三段主题呈现的水银泻地。Inception仅仅一笔带过的亲情成为了这部电影的核心母题。麦康纳和查斯坦的精湛演技,胶片IMAX呈现出的影像质感,实拍特效的震撼人心,平行剪辑的完美流畅,寂寞大叔创造性的管风琴配乐,神一样的诺兰

    1小时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时间可以伸缩和折叠,唯独不能倒退。你的鹤发或许是我的童颜,而我一次呼吸能抵过你此生的岁月。

    1小时前
    • 比岁月含蓄
    • 力荐

    对我们来说二维空间就是一张纸,从纸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最快的方式是把它折起来。对五维生物来说三维空间也是一张纸,是可以折起来的。他们不仅可以将三维空间折起来,对他们来说时间也是实体的存在。根据相对论,黑洞附近的引力太大,时间会变慢,米勒星球1小时等于地球7年。米勒星球的配乐《Mountains》有密集的滴答声,每滴答一次,地球上就过去了1天。《星际穿越》的黑洞并不是随便做的,电影上映5年后NASA发布了一张黑洞的效果图,证明了《星际穿越》的黑洞模型是严谨而准确的。 为了拍玉米地,诺兰真的种了一片玉米,拍完电影卖玉米还赚了钱。为了拍五维空间,诺兰真的搭了一个五维空间的景。也许100年后的人们看这部电影会比我们更加感到震撼,因为他们会发现这部电影很多设想都是对的。奥斯卡欠《星际穿越》一个小金人。

    1小时前
    • 朝暮雪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